风险缓释(全额风险缓释)

风险缓释和风险转移的区别

风险缓释和风险转移的区别:

风险缓释是指通过风险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的损失频率或影响程度。风险缓释的作用是降低了债项违约时的实际损失,从而可以弥补债务人资信不足的缺点,提高债项的吸引力。

基本介绍

信用风险缓释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合同或非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另一个人或单位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

风险转移是对风险造成的损失的承担的转移,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具体是指原由卖方承担的货物的风险在某个时候改归买方承担。在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情况下,风险转移的主要问题是风险在何时由卖方转移给买方。

基本原则

前提

有约定按约定,无约定交付转移。

构成要件

动产:买卖合同生效→交付=风险转移。

不动产:买卖合同生效→(交付)占有=风险转移。

什么是信用风险缓释?

信用风险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赊销过程中,信用风险是指买方到期不付款(还款)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造成货款拖欠或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可谓企业最大的、最长远的财产是客户,然而企业最大的风险也来自客户。

信用风险的外部原因:

1.交易双方产生的贸易纠纷;

2.交易伙伴客户经营管理不善,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3.交易对象有意占用企业资金;

4.交易对象蓄意欺诈 。

信用风险的内部原因

1.所掌握的交易对象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

2.对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没有准确判断;

3.对交易对象信用状况的变化缺乏了解;

4.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缺少有效的沟通;

5.企业内部人员与交易对象相互勾结;

6.没有正确地选择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

7.企业内部资金和项目审批不严格;

8.对应收帐款监控不严;

9.对拖欠帐款缺少有效的追讨手段;

10.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

目前,主要的操作风险风险缓释手段有

连续营业方案,商业保险,业务外包。

可缓释的操作风险:火灾、抢劫、高管欺诈等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往往很难规避和降低,甚至有些无能为力,但可以通过制订应急和连续营业方案、购买保险、业务外包等方式将风险转移或缓释。

应承担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不管采取多好的控制措施、购买再多的保险,总会有些操作风险发生,如因员工知识/技能匮乏所造成的损失,这些是商业银行应承担的风险,需要为其计提损失准备或风险资本金。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针对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部门职能、岗位职责等,设置不同的登录级别。

为每个系统用户设置独特的识别标志,并定期更换登录密码或磁卡。

对每次系统登录或使用提供详细记录,以便为意外事件提供证据。

设置严格的网络安全/加密系统,防止外部非法入侵。

随时进行数据信息备份和存档,定期进行检测并形成文件记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险缓释

什么是银行的风险缓释,具体涉及什么样的功能 功能 功能 求大神指导!?

信用风险缓释技术是指通过采取抵押、担保或信用衍生工具以及净扣协议中冲销头寸的办法等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的方法和技术。抵押品作为债务人违约时的偿还债务来源,可以有效地消除或降低债务人违约时银行的损失,从而消除或降低信用风险,担保和信用衍生品则可以将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提供方和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对手,净扣协议允许银行将对同一债务人的债权和债务对冲,这也有效地降低了信用风险头寸暴露。

从1988年以后,信用风险的交易市场流动性提高且日趋复杂,与其相适应,在新的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框架中,新协议试图转向更大范围的信用风险缓释技术。新协议提出了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一组方法和更广泛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力求平衡简单易行与风险敏感度两者之间的关系。

新协议对风险缓释技术有三种处理方式: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内部评级高级法。对于标准法下抵押的处理又有简单法和综合法,简单法作为与老协议的衔接,基本与老协议保持一致;在综合法下,银行可以使用监管当局制定的抵押品标准折扣系数,也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自行估算折扣系数。标准法和内部评级初级法对风险缓释技术的处理上很相似,内部评级高级法允许银行估计更大数量的风险指标,更强调银行的内部评估。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产品,为确保新框架的活力,新协议力求把重点放在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和经济本质及风险特性上,而非表现形式。因此,尽管抵押、净扣、信用衍生工具和担保起着同样的作用,但风险权重却是不同的。

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范围方面,新协议一方面首次将信用衍生品作为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另一方面,相对于老协议,大大扩充了合格抵押和担保的范围。

最常用的风险缓释措施是抵押吗

操作风险缓释是指金融机构采取如抵押、担保、金融衍生品等风险缓释工具,或者采取保险、融资等手段所实施的风险转移技术。操作风险缓释是在量化分析风险点分布、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缓释工具(如保险、系统安全技术和服务外包等,限制、降低或分散操作风险,并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对风险缓释工具的效果进行系统跟踪和评价,对外包服务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各种意外冲击制定备用方案。

近年来,许多国际化银行在操作风险缓释过程中,采用风险地图(Risk Maps)作为政策规划和行动指引,以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操作风险地图基于损失数据库和统计模型,全方位、多维度揭示各类操作风险的预期频率和预期强度,建立和描述各业务单元、职能部门或工作程序与操作风险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帮助风险经理确定风险缓释的行动边界,明确后续管理的工作重点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CRM),意思是说,某机构如果出现债务危机(信用风险),通过这种工具,可以将其风险转移出去。按照其英文意义,并不是什么缓释,而是转移,让其他人承担成本。

这个黑名词,最早出现在2010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NAFMII/交易商协会)发布的《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当时提出了两种信用缓释工具:

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edit Risk Mitigation Agreement,CRMA);

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edit Risk Mitigation Warrant,CRMW)。

2016年9月23日,交易商协会又发布了修订后的《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在原有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基础上推出另外两种工具:

信用违约互换合约(Credit Default Swap,CDS);

信用联结票据(Credit Linked Note,CLN)。

这样一来,信用风险缓释就包括了4种工具,其具体定义与区别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