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折旧,怎么处理?
第一、会计的处理按企业会计准则。
一般:
借: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生产成本等科目
贷:累计折旧
费用,和正常的费用相同的处理
第二、税收处理:
较为复杂,费用涉及收益性的,填写105040、105020表,涉及资本性的,填写105020,105040,105080三张表,表格和填写说明如下:
填表一、企业所得税填写A105040表
A105040 《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说明
本表适用于发生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纳税调整项目的纳税人填报。纳税人根据税法、《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等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填报纳税人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会计处理、税收规定,以及纳税调整情况。本表对不征税收入用于费用化的支出进行调整,资本化支出通过《资产折旧、摊销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80)进行纳税调整。
一、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1列“取得年度”:填报取得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的公历年度。第5行至第1行依次从6行往前倒推,第6行为申报年度。
2.第2列“财政性资金”:填报纳税人相应年度实际取得的财政性资金金额。
3.第3列“其中: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财政性资金”:填报纳税人相应年度实际取得的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且已作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金额。
4.第4列“其中:计入本年损益的金额”:填报第3列“其中: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中,会计处理时计入本年(申报年度)损益的金额。本列第7行金额为《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第9行“其中: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的第4列“调减金额”。
5.第5列至第9列“以前年度支出情况”:填报纳税人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符合条件的财政性资金,在申报年度的以前的5个纳税年度发生的支出金额。前一年度,填报本年的上一纳税年度,以此类推。
6.第10列“支出金额”:填报纳税人历年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符合条件的财政性资金,在本年(申报年度)用于支出的金额。
7.第11列“其中:费用化支出金额”:填报纳税人历年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符合条件的财政性资金,在本年(申报年度)用于支出计入本年损益的费用金额,本列第7行金额为《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第25行“其中: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的第3列“调增金额”。
8.第12列“结余金额”:填报纳税人历年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符合条件的财政性资金,减除历年累计支出(包括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后尚未使用的不征税收入余额。
9.第13列“其中:上缴财政金额”:填报第12列“结余金额”中向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缴回的金额。
10.第14列“应计入本年应税收入金额”:填报企业以前年度取得财政性资金且已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应计入本年应税收入的金额。本列第7行金额为《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第9行“其中: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的第3列“调增金额”。
二、表内、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1行第12列=第1行第3-5-6-7-8-9-10列。
2.第2行第12列=第2行第3-6-7-8-9-10列。
3.第3行第12列=第3行第3-7-8-9-10列。
4.第4行第12列=第4行第3-8-9-10列。
5.第5行第12列=第5行第3-9-10列。
6.第6行第12列=第6行第3-10列。
7.第7行=第1+2+3+4+5+6行。
(二)表间关系
1.第7行第4列=表A105000第9行第4列。
2.第7行第11列=表A105000第25行第3列。
3.第7行第14列=表A105000第9行第3列。
填表二、填写A105020表,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纳税调整明细表
二、A105020《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说明
本表适用于会计处理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税收规定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需纳税调整的纳税人填报。纳税人根据税法、《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等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填报会计处理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税收规定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的会计处理、税收规定,以及纳税调整情况。符合税收规定不征税收入条件的政府补助收入,本表不作调整,在《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40)中纳税调整。
(一)、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1列“合同金额或交易金额”:填报会计处理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税收规定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的项目的合同总额或交易总额。
2.第2列“账载金额-本年”: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按权责发生制在本期确认金额。
3.第3列“账载金额-累计”: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按权责发生制累计确认金额。
4.第4列“税收金额-本年”:填报纳税人按税收规定未按权责发生制在本期确认金额。
5.第5列“税收金额-累计”:填报纳税人按税收规定未按权责发生制累计确认金额(含本年)。
6.第6列“纳税调整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税收规定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的差异需纳税调整金额,为第4-2列的余额。
(二)、表内、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1行=第2+3+4行。
2.第5行=第6+7+8行。
3.第9行=第10+11+12行。
4.第14行=第1+5+9+13行。
5.第6列=第4-2列。
(二、)表间关系
1.第14行第2列=表A105000第3行第1列。
2.第14行第4列=表A105000第3行第2列。
3.若第14行第6列≥0,第14行第6列=表A105000第3行第3列;若第14行第6列<0,第14行第6列绝对值=表A105000第3行第4列。
填表三 A105080 长期资产摊销调整明细表
A105080 《资产折旧、摊销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说明
本表适用于发生资产折旧、摊销的纳税人填报。纳税人根据税法、《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2010年第1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2011年第3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所得税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2012年第40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2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问题的公告》(2014年第2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7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0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制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2017年第34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问题的公告》(2018年第46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适用范围的公告》(2019年第66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2020年第8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20〕31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延长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2021年第6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延续实施应对疫情部分税费优惠政策的公告》(2021年第7号)等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填报资产折旧、摊销的会计处理、税收规定,以及纳税调整情况。纳税人只要发生相关事项,均需填报本表。
一、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一)列次填报
对于不征税收入形成的资产,其折旧、摊销额不得税前扣除。第4列至第8列税收金额不包含不征税收入所形成资产的折旧、摊销额。
1.第1列“资产原值”:填报纳税人会计处理计提折旧、摊销的资产原值(或历史成本)的金额。
2.第2列“本年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
3.第3列“累计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累计(含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
4.第4列“资产计税基础”: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据以计算折旧、摊销的资产原值(或历史成本)的金额。
5.第5列“税收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计算的允许税前扣除的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
第8行至第17行、第30行至第32行第5列“税收折旧、摊销额”:填报享受相关加速折旧、摊销优惠政策的资产,采取税收加速折旧、摊销或一次性扣除方式计算的税收折旧额合计金额、摊销额合计金额。本列仅填报“税收折旧、摊销额”大于“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资产按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折旧、摊销额”月份的金额合计。如,享受加速折旧、摊销优惠政策的资产,发生本年度某些月份其“税收折旧、摊销额”大于“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资产按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折旧、摊销额”,其余月份其“税收折旧、摊销额”小于“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资产按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折旧、摊销额”的情形,仅填报“税收折旧、摊销额”大于“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资产按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折旧、摊销额”月份的税收折旧额合计金额、摊销额合计金额。
6.第6列“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资产按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折旧、摊销额”:仅适用于第8行至第17行、第30行至第32行,填报纳税人享受加速折旧、摊销优惠政策的资产,按照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折旧额合计金额、摊销额合计金额。按照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折旧、摊销额,是指该资产在不享受加速折旧、摊销优惠政策情况下,按照税收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以直线法计算的折旧额、摊销额。本列仅填报“税收折旧、摊销额”大于“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资产按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折旧、摊销额”月份的按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折旧额合计金额、摊销额合计金额。
7.第7列“加速折旧、摊销统计额”:用于统计纳税人享受各类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优惠金额,按第5-6列金额填报。
8.第8列“累计折旧、摊销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计算的累计(含本年)资产折旧、摊销额。
9.第9列“纳税调整金额”:填报第2-5列金额。
(二)行次填报
1.第2行至第7行、第19行至第20行、第22行至第29行、第34行至第40行:填报各类资产有关情况。
2. 第8行至第17行、第30行至第32行:填报纳税人享受相关加速折旧、摊销优惠政策的资产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
第8行“(一)重要行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适用于符合财税〔2014〕75号、财税〔2015〕106号和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66号文件规定的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以下称“重要行业”)的企业填报,填报新购进固定资产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重要行业纳税人按照上述文件规定享受固定资产一次性扣除政策的资产情况在第11行“(四)500万元以下设备器具一次性扣除”中填报。
第9行“(二)其他行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适用于重要行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填报,填报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以上专用研发设备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方法的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
第10行“(三)特定地区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适用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等特定地区设立的企业填报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有关情况。本行填报第10.1+10.2行金额。
第10.1行“1.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填报新购置(含自建)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按照税收规定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方法的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若固定资产同时符合重要行业加速折旧政策条件,纳税人自行选择在本表第8行或本行填报,但不得重复填报。
第10.2行“2.其他特定地区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其他特定地区企业填报按照税收规定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方法的固定资产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若固定资产同时符合重要行业加速折旧政策条件,纳税人自行选择在本表第8行或本行填报,但不得重复填报。
第11行“(四)500万元以下设备器具一次性扣除”:填报新购进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设备、器具等,按照税收规定一次性扣除的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其为扩大产能新购置的相关设备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其按照税收规定一次性扣除的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在本行填列。
第12行“(五)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单价500万元以上设备一次性扣除”,填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单价500万元以上设备,按照税收规定一次性扣除的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
第13行“(六)特定地区企业固定资产一次性扣除”:适用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等特定地区设立的企业填报享受固定资产一次性扣除政策有关情况。本行填报第13.1+13.2行金额。
第13.1行“1.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固定资产一次性扣除”: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填报新购置(含自建)固定资产,按照税收规定采取一次性摊销方法的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若固定资产同时符合“500万元以下设备器具一次性扣除”政策的,由纳税人自行选择在第11行或本行填报,但不得重复填报。
第13.2行“2.其他特定地区企业固定资产一次性扣除”:其他特定地区企业填报按照税收规定采取一次性扣除方法的有关固定资产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若固定资产同时符合“500万元以下设备器具一次性扣除”政策的,纳税人自行选择在第11行或本行填报,但不得重复填报。
第14行“(七)技术进步、更新换代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填报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而按税收规定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
第15行“(八)常年强震动、高腐蚀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填报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按税收规定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
第16行“(九)外购软件加速折旧”:填报企业外购软件作为固定资产处理,按财税〔2012〕27号文件规定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
第17行“(十)集成电路企业生产设备加速折旧”:填报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按照财税〔2012〕27号文件规定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
第30行“(一)企业外购软件加速摊销”:填报企业外购软件作无形资产处理,按财税〔2012〕27号文件规定享受加速摊销政策的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
第31行“(二)特定地区企业无形资产加速摊销”:适用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等特定地区设立的企业填报享受无形资产加速摊销政策有关情况。本行填报第31.1+31.2行金额。
第31.1行“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无形资产加速摊销”: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填报新购置(含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按照税收规定采取缩短摊销年限或加速摊销方法的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
第31.2行“其他特定地区企业无形资产加速摊销”:其他特定地区企业填报按照税收规定采取缩短摊销年限或加速摊销方法的无形资产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
第32行“(三)特定地区企业无形资产一次性摊销”:适用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等特定地区设立的企业填报享受无形资产一次性摊销政策有关情况。本行填报第32.1+32.2行金额。
第32.1行“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无形资产一次性摊销”: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填报新购置(含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按照税收规定采取一次性摊销方法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
第32.2行“其他特定地区企业无形资产一次性摊销”:其他特定地区企业填报按照税收规定采取一次性摊销方法的无形资产有关情况及优惠统计情况。
3.附列资料“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制资产评估增值政策资产”:填报企业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34号规定,执行“改制中资产评估增值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资产的计税基础按其原有计税基础确定,资产增值部分的折旧或者摊销不得在税前扣除”政策的有关情况。本行不参与计算,仅用于统计享受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制资产评估增值政策资产的有关情况,相关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调整情况在第1行至第40行填报。
二、表内、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1行=第2+3+…+7行。
2.第10行=第10.1行+第10.2行
3.第13行=第13.1+13.2行
4.第18行=第19+20行。
5.第21行=第22+23…+29行。
6.第31行=第31.1+31.2行
7.第32行=第32.1+32.2行
8.第33行=第34+35+36+37+38行。
9.第41行=第1+18+21+33+39+40行。(其中第41行第6列=第8+9+10+11+12+13+14+15+16+17+30+31+32行第6列;第41行第7列=第8+9+10+11+12+13+14+15+16+17+30+31+32行第7列)。
10.第7列=第5-6列。
11.第9列=第2-5列。
(二)表间关系
1.第41行第2列=表A105000第32行第1列。
2.第41行第5列=表A105000第32行第2列。
3.若第41行第9列≥0,第41行第9列=表A105000第32行第3列;若第40行第9列<0,第41行第9列的绝对值=表A105000第32行第4列。
上海市精减回乡子女补助文件是几号文
上海市精减回乡子女补助文件是沪人社规〔2022〕27号。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2022年7月5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关于2022年调整本市精减退职回乡老职工待遇标准的通知,其主要内容为从2022年1月1日起,调整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建国后经组织批准退职且原无固定收入的干部、生活补助费已按规定由社保经办机构发放的精减退职回乡老职工的待遇标准。
注册税务师是否取消
问题一:国家取消注册税务师资格是什么意思 2014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27号),明确取消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许可。根据新华社的解读,这一决定主要目的是降低就业创业门槛、营造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市场创业主体的积极性,直接原因是设定的依据为部委规章,同时明确了该准入类职业资格取消后的处理政策,即对符合条件的行业管理确有需要且涉及人数较多的职业,可报人社部批准后设置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另外,根据《法制晚报》的解读,这次取消职业资格的主要原则是,国务院部门设置的没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一律取消;行业管理确有需要且涉及人数较多的职业,可报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后设置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233网校。
近期,中税协为协助总局做好行业立法工作成立了行业立法小组。立法小组认为国发[2014]27号文是取消注册税务师资格的许可,将其从职业准入类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这是落实6月4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决定的内容之一。该文件不是取消了注册税务师行业。事实上,注册税务师行业立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并按照以下思路推进立法进程:一是鉴于注册税务师亟须法律规范的紧迫需要,拟将《中国注册税务师条例》提请国务院列入2015年立法规划,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相关立法程序。二是通过《注册税务师条例》明确行业法律地位。三是根据国务院简政放权的精神以及国家税务总局领导的有关要求,规范行政管理、明确监管措施、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政机关行政监管和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233网校。
问题二:注册税务师考试是不是已经取消了?没有了?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45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注册税务师、房地产经纪人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将3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
本次取消的专业技术人员准入类职业资格,涉及国际商务、质量、税务、资产评估、土地登记、矿业权评估、品牌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同时,国务院决定取消各地区自行设置的各类职业资格。具体取消类别如下:
1、房地产经纪人;
2、注册税务师;
3、质量专业技术人员;
4、土地登记代理人;
5、矿业权评估师;
6、国际商务专业人员;
7、注册资产评估师;
8、企业法律顾问;
9、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
10、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员;
11、品牌管理师。
由此可知,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已被取消。
注意:
该文件说的取消,只是取消了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准入类资格考试资格,调整为水平测试类考试。这也就是6月4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决定的内容之一。该文件并非是取消了注册税务师或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更不是取消了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资格。事实上,评估立法工作正在进程中。中评协2014年工作计划,第一条就是“继续配合做好评估立法相关工作”。所以,有关“取消”的后续变化,还需要相关行业协会的文件予以解释。
问题三:注册税务师真的取消了吗 当然没有啊,我还等着考呢,嘿嘿。只不过它由【准入类证书】转为【资格类证书】而已。说白了,就是含金量下降了一点。
问题四:注册税务师这个职称取消了吗? 注册税务师证已于2014年08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中取消该资质。会计中级职称是2年时间通过3门,还是考会计中级职称吧。
问题五:注册税务师取消是好还是坏? 首先声明一点:鉴于注册税务师行业生存发展和对其强化规范的紧迫需要,营造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市场创业主体的积极性,
对注税只是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并不是取消;同时对名称由原来的简称CTA,更改为TA即为税务师职业资格证书。
更改后的变化:
1、含金量的提高,使得整市场经济发展和涉税行业服务水平提高质量;
2、报考条件门槛降低,开放至在校高校生也可以报名,为了供给市场专业人才的需求;
3、考试科目中《税收相关法律》变更为《涉税服务相关法律》、《税务师代理实务》变更为《涉税服务实务》;
4、考试周期由原来的三年提升为5年;
5、免考条件申请资格也发生了变化;
问题六:2016年已取消了注册税务师时间吗 注册两个字被取消,目前叫税务师考试
问题七:注册税务师的取消是好还是坏 2014年7月22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27号)公布取消注册税务师等11项准入类职业资格。2014年9月2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取消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后续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函〔2014〕374号),明确将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由准入类资格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
注册税务师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目前,很多税务局要求企业提供由税务师事务所等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出具、注册税务师签字的涉税鉴证报告。注册税务师资格由准入类转为水平评价类,意味着消除了涉税鉴证业务的准入门槛,涉税鉴证业务将不再是只能由注册税务师 提供的业务。今后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等来提供涉税鉴证服务。
总之,取消无法律依据的准入资格,可以降低就业和创业门槛,激发市场创业者积极性,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问题八:注册税务师考试被取消?那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证还有存在价值吗?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1.调整后注册税务师的地位是否有变化,以后还会调整为准入类考试吗?
答:应该说这个对于想参加和已经参加考试的各位考生来说没有变化。同时,基本不会影响注税行业目前的执业状况。目前正在研究修改《征管法》,如果在《征管法》中明确注册税务师的地位和执业情况,那么我们将有法律作为依据,这样注册税务师的考试将调回准入类考试。顺带说一下,我个人认为现在这个阶段反而是注册税务师考试的大好时机。如果注册税务师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考试,那么很有可能由中税协组织,这个其实是很好的机会。目前中国有执业注册税务师11万余人,税协领导希望这个群体人数进一步增加,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度进行注税行业的专门立法。所以现在是好机会!
2.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前景如何,考试名称或是考试本身的改变是否会影响今后注税证书的含金量?
答:注册税务师的市场前景非常好。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税务代理是前途无量的职业。现在注册税务师主要的服务人群为企业,但是不久的将来个人将会成为注册税务师服务的一个巨大市场。目前正在酝酿的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改革均会涉及到普通老百姓,所以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前景会非常好。有的考生认为注册税务师改为税务师(或高级税务师)证书的含金量会下降,其实不然。证书叫什么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证书背后本身的内在价值。所以注册税务师证书的含金量不会有原则性的变动,它仍然是紧排在注会之后、具有很高含金量的证书。
综上所述,注税考试不会取消,注税考试名称更改应该是暂时的,注税的前景是巨大的。所以希望各位考生不要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消息就给了自己不参加考试或是不继续考试的理由和借口,坚定信心一切皆有可能
更多相关内容可以登录高顿网校进行详细了解。
作为全球领先的财经证书网络教育领导品牌,高顿网校集财经教育核心资源于一身,旗下拥有高顿网校、公开课、在线直播、网站联盟、财经题库、会计论坛、APP客户端等平台资源,为全球财经界人士提供优质的服务及全面的解决方案。
高顿网校将始终秉承成就年轻梦想,开创新商业文明的企业使命,加快国际化进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财经网络学习平台!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问,欢迎向高顿企业知道平台提问!
问题九:注册税务师取消了么? 根据中华上的解答,注册税务师考试不会被取消,2014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27号),取消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许可。但该文件并非取消了注册税务师行业。我在中华学习时看见很多学友都问过这个问题,还好那每天都有人及时解答,否则还真乱套了!
问题十:注册税务师不是已经取消了吗,为什么还有考试呢? 2014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27号),明确取消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许可。
中税协为协助总局做好行业立法工作成立了行业立法小组。立法小组认为国发[2014]27号文是取消注册税务师资格的许可,将其从职业准入类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这是落实6月4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决定的内容之一。该文件不是取消了注册税务师行业。事实上,注册税务师行业立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并按照以下思路推进立法进程:一是鉴于注册税务师亟须法律规范的紧迫需要,拟将《中国注册税务师条例》提请国务院列入2015年立法规划,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相关立法程序。二是通过《注册税务师条例》明确行业法律地位。三是根据国务院简政放权的精神以及国家税务总局领导的有关要求,规范行政管理、明确监管措施、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政机关行政监管和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因此注税考试没有被取消,希望帮助到你。
环办复函200627号文还有效吗
无效。因为截止到2022年11月17日为止,在环办复函相关政策里没有200627号文,所以环办复函200627号文已无效。
epc项目为什么全面叫停
epc项目为什么不能干:F+EPC”是指工程总承包单位承揽整个建设工程的融资、设计、采购、施工,也就是在EPC基础上增加了一项融资任务。这真是贴心的服务啊,是真正的“交钥匙”,业主连前期筹资,准备启动资金都不用干了。其实吧,这种模式穿透来看,就是典型的BT项目,只是在2017年—2019年,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与政府财政收入不匹配、融资手段单一的矛盾比较突出,但是BT又不能做了,又恰逢大力推广EPC,所以大家就都理解成了,交钥匙嘛,钥匙到手再付钱咯。虽然大家都知道,还款来源是财政资金(比如纳入预算、比如锁定土地出让收益),本质上还是政府债务的增加,但是至少从表面上看不是嘛,看破不说破,懂得都懂,对不?
但是,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就让政府投资项目玩不动“F+EPC”了,具体看以下几条:
1.严禁地方政府以建设-移交(BT)方式举债或以委托代建等名义变相举债,严禁使用带资承包方式建设政府投资项目,严禁拖欠工程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中发〔2018〕27号)
为啥把名字写得这么全,因为这里想扯开说一下这个27号文。以前做政府投资项目,有一个俗称的增信“三件套”,政府承诺、财政担保、人大决议,围绕这个政府背书的“应收账款”也带动了很多相关的金融手段。它们为啥受市场欢迎?因为本质上都是政府信用背书为大家切实增强了安全感和获得感。但27号文后就有所改变了,政府的债务受到了严格的总额控制和增量监管,政府也和平台公司在新增债务上进行了切割,平台公司新增投融资行为也不再有政府信用背书。
2.除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外债转贷款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
3.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来源。只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或运营任务,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公司,不得以财政性、国有资产抵(质)押作为偿债来源进行融资。
4.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参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以及参与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各类基金时,不得承诺回购其他出资人的投资本金,承担吉他出资人投资本金的损失,或者向其他出资人承诺最低收益。
5.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公益目的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担保函、承诺函、安慰函等任何形式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提供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