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一、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
1.我国寿险业银行保险发展较快
在我国现阶段的各种保险产品中,寿险产品(包括年金)对银行是最具吸引力的。银行通过提供寿险和养老保险产品,不仅可以较低成本获得寿险产品积聚资金的优势、分享寿险业长期增长的好处,还可以进入利润丰厚、具有成长潜力的养老保险市场。
银保合作,使寿险公司和银行均实现了双赢的局面。以建行为例,截至2001年底,其代理寿险业务实现的收入是72亿元,比上年增长75%,与1997年开办此项业务时当年业务量不足10亿元相比,目前这一业务已成为建行重要的中间业务品种;2002年中国人寿1287.19亿元的保费收入中有166亿元来自银行保险;平安寿险的银行保险业务超过100亿元,占其保费收入的20%;新华人寿的银行保险增长达1200%多,甚至超过了2001年的保费总收入;而刚刚复业的太腊指平人寿去年银行保险收入超过10亿元,占其总保费收入的70%以上,2003年其银行保险收入更是超过33亿元。
寿险业银行保险的日趋火爆,已向各相关方面显示出了新的迹象,即银行保险或者说银行兼业代理销售寿险正成为寿险销售中一股日渐上升的中坚力量。
2.我国产险业银行保险发展相对不足
近几年来,关于银行业和保险业合作的报道不断见诸新闻媒体,大多是关于某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实现多少多少保费,同比增长多少云云。银行保险似乎一夜之间成熟起来,客户好像一下子都涌到银行去买保险了,给人的感觉似乎银行保险在我国已经取得完全成功,保险公司和银行实现了双赢。事实上,在我国的银行保险发展可以说是呈现一冷一热的状况,即相对于寿险业银行保险热火朝天的形势而言,产险业银行保险发展则相对不足。以辽宁省为例,据统计2002年,寿险公司占全省银行代理的市场份额为92.44%,而产险公司只占7.56%,而且在开展银行代理业务所表现出的经营理念、营销管理、人才培养、资源利用等方面还远不及寿险公司。此外,据2000年IMI对7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西安、沈阳)的5524个样本的调查表明,7城市城镇人口参加保险的比例为44%,其中参加保险比例最高的城市是上海为48.6,其次是广州44.9,北京44.6,最低的是重庆为32.9。而7大城市中,“在通过银行参加保险的人中”,参加各种保险的比例为:
由上可见,通过银行保险这一渠道参加人寿类保险的人要远远高于财产险。
二、产险银行保险发展不足原因分析
总体上看,产险业在银保业务方面起步较晚,与银行的良好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尽管有些产险公司已与多家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多为框架性协议,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缺乏实质性内容,甚至没有健全统计指标体系、摸清业务家底。归纳起来,制约产险银保业务发展的因素主答简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认识落后,重视不够。
银行保险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需要银行和产险公司两方面都对此高度重视、长远规划,要有一整套思路。许多轮举配银行在发展该业务时,关注的焦点是手续费的高低,没有关注解决柜台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工作压力调节、保险业务的熟悉程度等,没有从改善业务结构、提升业务质量、增强发展后劲的高度来认识;而从产险公司来说,经营理念也仍然落后,对银行保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只习惯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方式,依赖银行的机构网点、降低保费、提高佣金等低层次竞争手段,利用人海战术扩大保费规模,更没有从营销机制创新角度来重视银行保险,将其摆到重要的发展位置。
2.合作程度较浅,方式单一。
国内产险业的银保合作目前充其量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合作。从国外的经验看,银保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利润共享的关系,但现在国内大多数银行与产险公司之间的代理协议大多为一年期,而这种短期协议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很难保证产险公司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此外,由于银行代售产险产品的技术含量要远远高于传统的保险分销方式,银保双方应以技术创新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依赖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为客户提供方便、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积极进行营销方式创新。但我国目前产险开展的银行保险,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销售方式,由银行信贷部门利用信贷制约手段,向贷款企业或个人强行推销保险,如住房质押贷款保险本来是银行、保险公司间的一项很好的合作,但由于合作方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强制贷款人付费买保险,自然是事与愿违。
3.产品创新滞后,险种单一。
由于银行代售产品,产险公司始终没有直接与投保人接触,这就要求适合银行代售的产险产品既要形式简单、操作方便、适于柜台销售,又要与银行传统业务相联系,这样不但可以对银行客户更具有吸引力,还可以调动银行进行代理的积极性。但从目前各产险公司推出的产品看,主要问题是适合于银行柜台出售的险种太少,大大限制了银保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因此,银保双方主要只是互为代理业务,并无多少实质性的“战略联盟”,合作的产品创新不足,仍是传统产品为主导,特别是传统财险产品如家财险等并不受到市民青睐,专供银行营销的大众型产品更是缺乏,而相反在寿险银行保险领域的平安保险、中国人寿、友邦保险等多家公司都已纷纷推出多款专供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
4.技术水平低下,障碍明显。
客户在银行柜台买保险主要是图个购买手续和售后服务的方便,但由于目前银行与产险公司之间电脑联网程度低,电子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机型和软件规格不统一,双方所有网点无法全面联网,代理业务的手工操作大大阻碍了业务的快速发展。另外,资金往来、风险防范等都需要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软件设备支撑,目前产险公司系统内尚没有重视开发和建立起银行代理保险售后服务网络系统,在发展银保业务方面的技术力量、软件设备等都还不足,各银行之间的技术、设备水平也参次不齐,使银保合作的创新难于在深层次上展开。
5.代理费有差异,青睐寿险。
代理费的差异使产险与寿险相比缺乏竞争力。寿险产品普遍期限较长,其代理费可以在较长的保险期限内分摊,因此寿险公司给代理银行的代理费普遍较高,而产险产品的期限普遍较短,代理费难以维持在较高水平。代理费的差异造成银行代理人员更偏向于销售寿险产品。
6.合作只求形式,不计成本。
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以及“一对一”代理关系限制的解除,银行保险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隐含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竞争的焦点直接体现在各公司手续费支付标准的高低上。各产险公司为抢占市场,不惜采取支出高额手续费的竞争策略,很少计算产品和客户成本,加上宣传以及硬件投入等最后可能使这项业务处于无利可图或亏损的地步,为自己埋下了利润的“陷阱”,也使银保合作的规范经营面临挑战,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势必形成与以往“航意险”无序竞争局面相类似的不规范的银行代理市场。
7.重关系轻培训,忽视质量。
调查发现,银行代理网点业务量的多少与银行网点负责人及柜面人员推销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很大关系。因此,大多数产险公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处理和维系人际关系上,忽视了对银行、邮政网点业务人员的培训,这就使网点柜员缺乏系统的产险知识、投资知识和展业技巧的培训,致使代办人员不了解或不甚了解产品的条款内容及宣传要求,在对客户说明讲解的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或误导,导致退保或产生纠纷。
8.激励机制不畅,缺乏动力。
虽然银行高级管理层从总体战略考虑,愿意在目前传统存贷业务利润不佳的情况下拓展中间业务,但是银行中层及基层管理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多以存款的多少作为考核基层工作的重要指标,增加产险代理业务并不能增加存款,银行基层人员办理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三、开拓创新,谋求产险银行保险的发展
面对产险业在开展银保业务中的上述制约因素,产险公司只有从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强化营销,控制风险,创新产品服务,完善激励机制和客户关系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加快产险业银行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开拓思路。
产险公司不能将银行仅仅放在代理的位置上,而需要和各级代理银行进一步加强联系,主动协调接触,以交流情况,研究对策。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居民总资产不断增多,2002年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39%,家庭购房率也呈上升趋势,这就使其对风险的转移需求迅速扩大,从而为个人财产保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个人银行保险业务开拓了广泛的渠道。其次,进出口货运险市场的巨大潜力为产险业银行保险业务搭建了平台。从我国保险市场看,2000年货运险保费为38亿元,2001年为41亿元,2002年突破45亿元,而进出口货运险保费收入占货运险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随着我国加入WTO,进出口贸易增长强势,进出口货运险市场前景诱人。由于货运险单量大,单均保费低等特点,产险公司为节省人力,更趋向与银行国际业务部建立代理关系,大力拓展进出口货运险。此外,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六大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将使得产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由简单的代理承保扩大到风险咨询和管控,承保险种也由企财险拓宽到建筑工程险、安装工程险、雇主责任险等,产险公司通过与银行的合作可以寻找到一条参与大中型保险项目的捷径,从而快速进入银行强大的客户网络成为可能,扩大其对市场的开发广度和深度。
2.立足长远,整合资源,系统考虑。
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产险公司必须立足长远,树立全方位现代化的经营观念,避免短期行为,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总体战略规划,包括发展目标、机构设置、合作对象、合作方式等,积极地采取战略联盟形式,达成与合作银行的紧密合作,以迅速抢夺市场并尽快建立成熟的后台运作体系,建立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电脑系统等方面的优势。在银行保险业务开展初期,特别在当前国民保险意识还不高、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业务的开展有一定难度,双方必须系统考虑,寻找突破口,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避免因短期内效益不明显造成中途而废的情况,认认真真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包括加强银行代理网点的人员培训和宣传,提高银行代理网点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等。
3.横向合作,上下理顺,构建平台。
首先,要理顺产险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产险公司与各银行总行签订了合作协议后,各业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没跟上,会使得合作协议多为框架性协议,缺乏实质性内容,使其成为事实上的一纸空文。其次,要做好产险总分公司在银行保险业务上的协调工作。现在总公司与各银行总行签订协议,各级分支机构在这个问题上又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第三,产险公司应对各家银行进行较深入的调查,选择符合深层次实质性合作条件的银行作为重点合作对象。
4.重点突破,打破信息技术、产品、核算三大瓶颈制约。
1)进行信息技术合作。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联网,是开展银行保险的基础工作。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尤其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由于保险产品需要核保,信息的输送和反馈相当重要,双方必须实现联网才能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质量。
2)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产险公司应选择适合银行特点的险种进行合作,在目前银行保险险种种类不多的情况下,一定要对所推出的保险产品进行认真的选择,并结合自身的实力开发有价值的混合型服务产品,一方面要提供简易、标准、操作方便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应使其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于一身,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
3)完善核算体系。为促进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对银行进行有效的激励非常重要,这需要进一步完善核算体系,合理分配各方利益。既要考虑银行总体,又要充分认识到银行基层工作人员在实施具体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激励措施和利益分配要落实到基层。银行和产险公司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联合组织激励活动,综合运用收入奖励、晋升、培训、参观交流、参与管理等手段。
5.加强监管,扶植产险银行保险的发展
保险监管部门也要在目前实行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加强对产险银保合作的监管。国内产险业银行保险的发展主要以代理推销保险和代收代付保险金为主,为此,保险监管部门一方面要扶持产险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制订相关的管理规则,使得产险银行保险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国银保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银保市场正以惊人的稿差速度增长,但同时似乎也陷入了一种僵持的尴尬境地。由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瑞士再保险(Swiss Re)联合发布的最新白皮书对中国银保行业格局进行了全面审视,并侧重于保险公司和银行当前面燃携对的各种挑战。这份白皮书探讨了银保市皮敬伏场需要如何进行改变以实现未来的繁荣发展,并简要概述了保险公司和银行为实现共同目标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如果中国的保险公司和银行希望中国的银保业务更上一层楼并在未来实现可盈利、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摒弃当前的行业结构,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具体你可以百度下“CEO智库网”,上面有不少文章解答
如何看待银行系保险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如何看待目前寿险公司的银保渠道的发展?
我从事人寿保险行业12年,前3年是在银保渠道,亲身经历和见证了银保业务在新华、生命、华夏的大爆发,也算是国内第一批参与到银保期交产品业务推动的人,看到这个问题,确实很多感想。对于新华保险怎么样,我刚好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乎举帮助:新华保险怎么样?十大新华保险产品排名榜单!
我觉得,要回答清楚银行系和银保渠道的未来发展问题,必须首先回答几个问题:
1. 当前整个保险行业处在怎样的趋势和变革环境中?2. 银行系保险公司怎样定位自身优势和差异化特色?3. 银行保险现在的作业方式,需要做出怎样的变革?
这几个问题都很重要,也涉及到对许多关键理论知识和实践发展的判断,因此,我只能说以我个人的想法尝试回答。
1. 行业变革趋势
(这其实是篇大文章,无法面面俱到,只能提纲挈领)从2016年到现在,寿险市场是在发生非常深刻变革的,主要表现在几点:
机构扩张和组织发展的经营模式,基本宣告不可持续、走向尽头;
各主体公司间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开始出现,并表现出差异特色越明显、经营成果越显著的情况(如弘康、信美、横琴等),没有特色或者缺乏差异性的中小公司,开始举步维艰;
产销分离趋势日益明确,中介渠道迅速崛起。部分中小公司开始战略性的放弃某些销售渠道的竞争或者退出某些区域市场,而放弃的部分则被经代中介占领;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全面介入。移动租册互联网对于各家主体寿险公司而言,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销售渠道,而是开始进入经营的全流程,涉及品牌、运营、销售、服务、培训各板块,各类智能投顾系统上线。
2. 银行系的差异化优势
可以断言,上述的行业变革趋势,将加速拉开各家主体寿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差距,那些无法清晰定位自己细分目标市场和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寿险公司,将被趋势所淘汰。
银行系寿险公司的天然优势,在于控股股东的渠道资源,也只有建立在这个优势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银行系公司如果花很大力气去做个人代理渠道,我认为就是件很得不偿失的事情,集中精力做好银行渠道的深耕,才是硬道理。
从现在各家银行系公司的经营来看,我认为几乎都没有做到"精耕细作",基本只是在以银行方面的渠道资源优势来确保业务规模,带来充沛的现金流,而基层的作业模式相较十年前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提升和进步,无非还是同质化产品的收益比较和大小账手续费的比拼而已。
当然这并不妨碍这些银行系公司继续活下去并且活得还不错,但能否真正走到行业的前端,我觉得更多是作业模式问题,而这取决于作为控股方的各大银行究竟怎么看待这块保险牌照的问题。
综合金融服务,是个老生常谈的概念了,但究竟怎么综合,怎么服务,并没有哪家公司给出特别漂亮的答卷。现在银行系公司即使想动自己控股银行的贵宾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都不太方便,阻碍重重,更不要说大多数的银行系公司业务干部在保险专业能力上的捉襟见肘了。
3. 银保作业模式。
虽然监管当局三令五申,用各种手段严查、严控销售误导,但银行保险始终就是误导的重灾区,各种对于期限、现价、收益的不实陈述比比皆是。而这些事情屡禁不绝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几乎没有一个客户走进银行的时候,是为了拿一份保单回家的。
不论多么高超的雄辩家或者所谓专业人士,都是不能否定上面这一点的。也就是说,客户购买银行保险产品,尤其是柜面购买的,几乎都并非出自本意,而岁型碧是受到诱导。这种作业模式注定是无法持续的,也是必须发生改变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于银保作业模式的看法:
银保作业必须首先按照销售行为分为三类区别对待:柜面销售、非柜面销售(理财客户或私人银行)、企业客户。而现在大部分寿险公司连这三个类别都不愿意区分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区分,或者就算区分了也没有配套差别的产品、政策和服务,这是造成今天银保市场乱象的根源。
柜面销售。短、平、快,就应该是以储蓄替代性产品为主,不要推什么年交的、健康类的、终身性的,因为那都不符合柜面销售的逻辑,也不符合柜员的工作习惯和储户的预期心理。柜面就应该是趸交/月缴的、定期/两全的、万能/投连的,三五句话说得清,客户接受度高,也确实能够获益。
非柜面。其实到了理财经理或私人银行这里,是没有必要再做什么"银行保险产品"区分必要的,因为她们在销售行为上已经和保险代理人没什么区别了,让这些拥有极好资源和极强能力的销售能手去卖那些性价比低的"银保产品"真是浪费,她们当然可以直接卖重疾、意外、医疗、年金、终身寿,不给她们这些产品卖,才是真的没想明白。
企业客户。其实,现在的国内寿险市场,一个十分粗放、不专业的地方,就在于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这个步骤是严重缺失的。基本都是公司让我卖啥我卖啥,基本不看客户的真实风险状况和转移需求。而企业客户的风险识别,更是糟糕,其实如果银行能够以高度专业的态度,对自己的长期存贷款企业提供风险识别和管理服务,同时配以保险产品为主的风险整体管理解决方案,将是一片巨大的市场。但是,就像我前面说的,现在的银行系公司,一少这种眼光和胆识,二少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所以大多还是被市场裹挟前行的阶段。
手机码字,逻辑较乱,尚请见谅。
保险公司的银保部工作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如何呢?请专业人士告知
保险公司的银保部工作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如何呢?请专业人士告知
银保部瞎闷简属于保险公司销售之银代部分,跟外面跑的业务人员相对就轻松多了,工资也比较稳定,毕竟工作环境在银行,大家都相信银行,跟储户沟通起来就少了许多麻烦的环节,所以成功是明显的。
对于发展前景和空间,能够挣到许多的钱,这是肯定的,但在锻炼自己的个人能力方面是肯定欠缺的,比如承受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就远远不如外面磨裤跑的业务人员。从长远考虑,最后的收入和待遇并不会比外面跑的多很多!
总之一句,银代工作只是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外面跑的业务人员成罩仿长和综合能力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