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分析案列(财报分析表)

财务报表分析案例

(一)华能国际 2001——2003年年报简表

财务报表各项目分析

以时间距离最近的2003年度的报表数据为分析基础。

1、资产分析

(1)首先公司资产总额达到530多亿,规模很大,比2002年增加了约11%,2002年比2001年约增加2%,这与华能2003年的一系列收购活动有关从中也可以看出企业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其中绝大部分的资产为固定资产,这与该行业的特征有关:从会计报表附注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当中发电设施的比重相当高,约占固定资产92.67%。

(2)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却没有提取坏账准备,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公司对其他应收款的坏账准备的记提采用按照其他应收款余额的3%记提,账龄分析表明占其他应收款42%的部分是属于两年以上没有收回的账款,根据我国的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两年以上未收回的应收款项可以作为坏账损失处理,这部分应收款的可回收性值得怀疑,应此仍然按照3%的比例记提坏账不太符合公司的资产现状,2年以上的其他应收款共计87893852元,坏账准备记提过低。

(3)无形资产为负,报表附注中显示主要是因为负商誉的缘故,华能国际从其母公司华能集团手中大规模的进行收购电厂的活动,将大量的优质资产纳入囊中,华能国际在这些收购活动中收获颇丰。华能国际1994年10月在纽约上市时止只拥有大连电厂、上安电厂、南通电厂、福州电厂和汕头燃机电厂这五座电厂,经过9年的发展,华能国际已经通过收购华能集团的电厂,扩大了自己的规模。但由于收购当中的关联交易的影响,使得华能国际可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收购华能集团的资产,因此而产生了负商誉,这是由于关联方交易所产生的,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该剔除这一因素的影响。

(4)长期投资。我们注意到公司2003年长期股权投资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2003年4月华能收购深能25%的股权以及深圳能源集团和日照发电厂投资收益的增加。

2、 负债与权益分析

华能国际在流动负债方面比2002年底有显著下降,主要是由于偿还了部分到期借款。

华能国际的长期借款主要到期日集中在2004年和2011年以后,在这两年左右公司的还款压力较大,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需要保持较高的流动性,以应付到期债务,这就要求公司对于资金的筹措做好及时的安排。其中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有2799487209元,公司现有货币资金1957970492元,因此存在一定的还款压力。

华能国际为在三地上市的公司,在国内发行A股3.5亿股,其中向大股东定向配售1亿股法人股,这部分股票是以市价向华能国电配售的,虽然《意向书》有这样一句话:“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已书面承诺按照本次公开发行确定的价格全额认购,该部分股份在国家出台关于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的新规定以前,暂不上市流通。”但是考虑到该部分股票的特殊性质,流通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华能国际的这种筹资模式,在1998年3月增发外资股的时候也曾经使用过,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华能国际向大股东买发电厂,而另一方面,大股东又从华能国际买股票,实际上双方都没有付出太大的成本,仅通过这个手法,华能国际就完成了资产重组的任务,同时还能保证大股东的控制地位没有动摇。

3、 收入与费用分析

(1)华能国际的主要收入来自于通过各个地方或省电力公司为最终用户生产和输送电力而收取的扣除增值税后的电费收入。根据每月月底按照实际上网电量或售电量的记录在向各电力公司控制与拥有的电网输电之时发出账单并确认收入。应此,电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华能国际的收入情况。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电价由原来的计划价格逐步向“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过渡,电力行业的垄断地位也将被打破,因此再想获得垄断利润就很难了。国内电力行业目前形成了电监会、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的新格局,五大发电集团将原来的国家电力公司的发电资产划分成了五份,在各个地区平均持有,现在在全国每个地区五大集团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均大约在20%左右。华能国际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华能国际的旗舰,通过不断的收购母公司所属电厂,增大发电量抢占市场份额,从而形成规模优势。

(2)由于华能国际属于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国家的优惠税收政策,因此而带来的税收收益约为4亿元。

(3)2003比2002年收入和成本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上述收购几家电厂纳入了华能国际的合并范围所引起的。但是从纵向分析来看,虽然收入比去年增加了26%,但主营业务成本增加了25%,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增加了27.34%,管理费用增加了35%,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说明华能国际的成本仍然存在下降空间。

(三)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分析表

指标 2003-12-31 2002-12-31 2001-12-31

流动性比率      

流动比率 1.01 0.88 1.07

速动比率 0.91 0.77 1

长期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 0.33 0.38 0.42

债务对权益比率 0.26 0.31 0.35

利息保障倍数 12.5 9.09 5.26

运营能力      

应收账款周转率 9.96 9.91 12.6

存货周转率 19.41 13.32 13.97

总资产周转率 0.46 0.39 0.34

获利能力      

资产收益率(%) 12.71 8.56 9.35

权益回报率(%) 15.87 10.11 12.31

销售毛利率 28.85 27.83 27.96

销售净利率 23.24 21.8 22.99

净资产收益率 18.56 14 15.71

 

1.流动性比率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公司2001-2003流动比率先降后升,但与绝对标准2:1有很大差距与行业平均水平约1.35左右也有差距,值得警惕,特别是2004年是华能还款的一个小高峰,到期的借款比较多,必须要预先做好准备。公司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发展趋势相似。并且2003年数值0.91接近于1,与行业标准也差不多,表明存货较少,这与电力行业特征也有关系。

2.资产管理比率。

(1)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平均存货。

(2)A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

B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收账期)=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3)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总资产

公司资产管理比率数值2002年比2001年略有下降,2003年度最高,其中,存货周转率2003年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说明管理存货能力增强,物料流转加快,库存不多。应收账款周转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资金回收速度快,销售运行流畅。公司2003年资产总计增长较快,销售收入净额增长也很快,所以资产周转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说明公司的资产使用效率 很高,规模的扩张带来了更高的规模收益,呈现良性发展。

3.负债比率。

(1)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比率)=总负债/总资产。

(2)已获利息倍数=利税前利润/利息=(净利润+利息+所锝税)/利息

(3)长期债务对权益比率=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

公司负债比率逐年降低主要是因为公司成立初期举借大量贷款和外债进行电厂建设, 随着电厂相继投产获利,逐渐还本付息使公司负债比率降低,也与企业不断的增资扩股有关系。并且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发展趋势较好公司有充分能力偿还利息及本金。 长期偿债能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优势,

4.获利能力比率。

(1)销售净利润率=净利/销售收入净额

(2)销售毛利率=毛利润/销售收入净额

(3)资产回报率=利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

(4)每股收益=权益回报率=(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平均普通股股权

(5)资产净利率=(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平均资产

公司获利能力指标数值基本上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资产收益率有相当大的领先优势。各项指标显示在2002年比2001年略有下降,这可能与煤炭等资源的大幅度涨价有关。而2003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说明公司2003年的并购等一系列举措获得了良好效果和收益。

财务报表分析具体怎么做?

想要学会做财务报表,首先需要先学会拿到报表看什么以及怎么看。

在做分析前有一个很重要的建议是:看财报营收数字前,先做定性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动辄几百页,其实核心就看三张报表——《 损益表 》《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

损益表(利润分配表)》,它一项一项地告诉我们营收去哪儿了、最终给股东剩下什么,所以被称之为「营收分配表」更准确些。

《损益表》是按「权责发行制」原则编制的。例如销售收入 100 亿企业应得 100 亿,却不等于收到 100 亿现金,因为其中会有赊账的、有预付的,要了解具体的相关情况就要看《现金流量表》了。

《资产负债表》是企业以往经营业绩及投融资成果的「总沉淀」。假如企业 2007 年初成立时总资产为 1000 万,2016 年末总资产为 100.1 亿,那么 10 年的功过得失尽在多出来的 100 亿当中,其它都是浮云。

报表项目之间(不论是否属于同一表格)存在着逻辑对应关系,被称为「 勾稽关系 」,核对「勾稽关系」是查账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经会计师审计的上市公司报表不可能在「勾稽关系」方面出现问题。

要完整把握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需要吃透三张报表并以「勾稽关系」为线索对数据进行验证。

但对一般的读者而言,看懂《损益表》基本可以搞清企业状况。特别是对高科技企业而言,资产的重要性远不如金融、房地产及制造业,「资产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此无比正确。

一个建议:看财报营收数字前,先做定性研究

《损益表》中有两个重要概念,所谓 top line 和 bottom line,让我们先把这两个概念理清:

营业收入 (revenue 或 turnover)是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应得收入,不管相应款项是否已经到账,营收通常位列顶部因此被称为「 top line 」。

对传统企业而言,营收的重要性不及净利润,毕竟经营企业的目的是赚取利润。由于净利润(net income)位列《损益表》底部,因而被称为「bottom line」。

老派投资者普遍持「企业不赚钱就是危险社会」这种理念,对 bottom line 的重视无以复加,利润就是他们评判一家企业的「底线」。

新派投资者更在意营收。首先,没有营收利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想方设法扩大营收规模是企业的根本大计。其次,营收规模意味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程度」,「国家和人民离不开的企业」能不值钱吗?

于是 top line growth 成为许多公司,特别是互联网公司的首选战略。

很多人没看懂其中门道,常在没搞清内涵的时候就对企业亮出的营收数字进行纵向、横向比较。要知道,虽然腾讯、京东的营收都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表达,但却完全不具备可比性。

总之,接触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之初,先要花点时间对营收和企业性质进行定性研究。

两个案例:告诉你「定性陷阱」在哪儿

对于不熟悉的公司,一定要到《 财务报表附注 》里找到「收入确认」,看企业是在何种条件下确认收入,其中包含不包含 营业税 、折让等等。确认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躲开不少陷阱。

举两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案例 1:途牛财报弄巧成拙

一般情况下,在线旅游公司(OTA)以实收佣金作为营收。假如一张 1000 元的机票的佣金为 10 元,OTA 就将 10 元钱确认为营收。正如携程财报所言:「we recognize revenues primarily based on commissions earned rather than transaction value. 」(我们将佣金而非交易额,确认为营收)

艺龙、去哪儿也是这样确认营收的。

途牛却将跟团游的交易发生金额全部确认为营收。(「Revenues from organized tours are recognized on gross basis, which represent amounts received from 」。)

2011 年、2012 年、2013 年,途牛跟团游营收分别占总营收的 97.4%、96% 和 96.5%。

途牛网采取与众不同的营收确认方式,意在包装上市。由于 2011、2012、2013 连续三个财年净亏损都在 1 亿元以上,没法计算市盈率 PE,只能用 市销率  PS(总市值除以营收)来估值。

市值 30 亿美元的去哪儿网也未赢利,市销率约为 22 倍,而市值 60 多亿美元的携程市销率只有 7 倍多。

途牛网把营收包装成 3.2 亿美元,按携程的市销率也能估到 20 亿美元以上。就算再被投资人打个对折,市值也混到 10 亿美元了。

可为什么说途牛网的包装弄巧成拙呢?

首先,它扭曲了所有的财务数据,像营收结构、毛利润率、 费用率 这些重要指标根本无法与同类上市公司比较。

其次是税收。途牛毛利润率不到 8%,根本不可能按 5% 交营业税(Business tax)。估计途牛援引的条款是:「纳税人从事旅游业务时,以全部价值扣除支付的住宿、交通、餐费、门票及支付给其它旅游企业的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说白了,途牛对投资者披露的是「gross basis」的营收(即毛营收),而对中国税务部门则按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报告营收。

途牛上市文件中的财务包装很难忽悠机构投资者,市场反响不热烈。

在最后关头,途牛找到携程,后者闪电投入 2.2 亿美元。有了携程的背书,途牛顺利完成 IPO。

案例 2:乐视是怎么夸大营收的

乐视网 财务上最大的软肋是营收结算,这一点财报中其实暴露无遗。

比如,乐视网每销售一台「 超级电视 」都绑定了 24 个月的会员费——980 元。这笔钱的性质是「预付款」,每提供了一段时间的服务(一个月或一个季度)才能把相应的金额确认为收入。

所以,2014 年元旦销售的超级电视到年末可确认 490 元营收,2015 年末才能全部确认。而在编制 2014 年财报时,乐视却将全年销售的 150 万台超级电视绑定的 15.3 亿会员费全部确认为营收,粗略推算夸大了 11.5 亿。

务必弄懂营收的性质与结构

了解一家公司,第一步就是了解其收入的性质和结构,是卖产品还是卖服务、2B 还是 2C 等等。

好比研究动物,先要搞清 TA 是哺乳动物还是 爬行动物 ,如若不然所谓的「研究」就成了笑话。

给您举俩例子来解释一下。

案例 3:互联网公司中营收最高的居然是京 东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翘楚是 BAT,其中 A、T 的市值已经远远超过 4000 亿美元,但营收最高的互联网公司却是京东,这来源于京东「与众不同」的营收结构。

京东电商平台上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自营 (京东是这种模式的老大)。在这种模式下,京东的角色是经销商(Distribution),与供货商之间是买卖关系,京东赚的是进销差价。与经销商品有关的全部风险由京东承担,如毁损、丢失、滞销、存货跌价等。

第二种是平台模式 (阿里是这种模式的老大)。在这种模式下,京东提供线上交易平台(Marketplace),第三方供货商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京东赚的是服务费。

第一种模式下,经销商品的销售额被计入营收;第二种模式下只有服务收入被计入营收。

例如 2016 年第四季度,京东自营业务销售额达 728.5 亿,平台服务费收入为 74.1 亿,营收合计为 802.6 亿。同期,阿里营收为 532.5 亿。

以营收而论,京东号称中国最大的电商、最大的零售商没有错,但京东的交易规模、盈利能力远远不及阿里。

这就是为什么京东市值仅为阿里的八分之一的原因。

案例 4:乐视网营收结构与众不 同

除了倾向于把营收搞得多多的,某些「聪明」的企业还喜欢对营收的性质进行包装,因为不同性质的收入在投资人眼里的价值有天壤之别。一个楼盘的数十亿销售额与付费软件的数亿收入,对估值的影响不在一个量级。

乐视网正是精于此道。

上市时,乐视网有两条业务线:网络视频基础服务和视频平台增值服务。

前者包括四项业务:

1)通过乐视网及客户端提供免费标清视频;

2)依托早期积累的大量版权内容,乐视展开版权分销业务(客户包括优酷、土豆、迅雷、普乐);

3)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 SP 业务(主要模式为手机话费分成);

4)2008 年,推出 UGC 模式的视频分享业务。2010 年 2 月,注册用户 340 万。

后者包括广告及「分流」服务(即,将流量倒给其它网站)。

乐视从付费用户、版权分销、广告三个来源取得收入,虽然规模不大,但财务状况与「烧钱+盗版」跑马圈地、唯 PV 是图、单纯依赖广告业务的其它视频网站有天壤之别。

当视频网站全线亏损,名不见经传、流量排名十几位的乐视网,以盈利的姿态登上创业板时,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乐视网没有造假,而是营收结构和业绩与众不同。

而当乐视网把业绩从 2B 的广告收入、版权分销收入为主变为 2C 的付费业务、终端销售为主时,为投资人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估值因此一度冲高到 1400 多亿。

其它用来观察企业的重要指标

营收规模意味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程度」,但不是唯一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指标。

阿里、京东等电商习惯使用商品交易总额(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简称 GMV)这个概念。对电商而言,报告期内平台所有定单的总金额就是 GMV,不管是否退货、有没有付款。

严格来讲,各家电商的 GMV 不适宜直接拿来比较,因为每家核算 GMV 的具体规则各不相同,而且只有它们自己知道究竟怎么核算的。

在某种程度上,GMV 犹如上市公司手中的橡皮泥可以任意揉捏。例如,剔除疑似「刷单」时的严格程度,对 GMV 有很大影响。尺度严些,许多订单被判定无效,不计入 GMV;尺度松些,GMV 数额就大些。

理论上讲,上市公司有通过虚增 GMV 争取投资人更高估值的动力,对京东这样拿不出净利润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总之,投资人对 GMV 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

举例而言,保险公司在财报中披露的是「已赚保费」,其含意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保险公司按照保险责任的完成进度确认的收入。比如 2016 年 7 月 1 日卖出一份 6000 元的车险,期限为 12 个月。编制 2016 年财报时,只能将 6000 元保费收入中的 3000 元确认为收入,即「已赚保费」。

其实乐视网处理会员费也应当如此,将「已赚会员费」确认为营收,但它为了报表好看,全部计入营收。

我们就着这个问题,再说说京东。

案例 5:京东自营 GMV 与自营收入里的猫腻

京东按季度公布自营业务的 GMV,其数值较自营业务营收高出很大一截。

例如 2016 年 Q4,京东自营 GMV 高达 1150 亿,而计入财务报表的营收仅为 729 亿。

「自营业务营收/自营 GMV」,这个数值反应了消费者覆约金额占下单金额的比例,姑且称为「覆约率」。

从下表可以看出,京东自营业务的覆约率呈下降态势。2014 年 Q1 的覆约率为 70%,2016 年 Q4 降到 64%。

简单讲,京东自营业务 GMV 有三分之一的水分。平台模式下第三方卖家完成的 GMV 更是没谱,除平台认可的「水分」、平台默许的刷单,还有平台一旦发现不会容忍的刷单。

评估电商还是应当聚焦于营收、净利润等指标,GMV 只能作为参考。阿里已开始不在季报中公布GMV,意在淡化投资人对这个指标的关注。

紫鑫药业财务造假案例分析论文

引导语:紫鑫药业因人参业务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后经上海证券报调研结果披露。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紫鑫药业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案例背景

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药用动植物种养殖为一体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现代中药和中药现代化为目标,在致力于药品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的同时,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并在采购供应、组织生产、药品检验、技术创新、 营销 网络和 人力资源 开发等方面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中药制药价值链。

2007年上市之初紫鑫药业本来经营中成药,在2010年吉林推出人参产业规划时,它转而经营人参生意。当其携三十余亿元巨资进入人参收购市场后,当地人参价格应声而涨。2010年,紫鑫药业因其涉足人参业务创造了惊人的业绩。2010年实现营收6.4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净利1.73亿元,同比大增184%。2011年上半年,紫鑫药业半年报披露,实现营收3.7亿元,净利1.11亿元,同比增长226% 和325%,相应的是其股价一路飙升。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一年多时间暴涨了300%,其间,公司成功高价增发股票,再融资10亿元。与此同时,从2011年8月份至今,紫鑫药业被媒体广泛报道造假问题,各种举报材料被送至地方至中央的十多个部门,实际控制人郭春生也因此心脏病突发,从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位置上退到幕后,省人大代表资格被罢免,并被实施监视居住。紫鑫药业究竟怎么了?

二、舞弊动机

在2010年进军人参产业之前,紫鑫药业主营产品为四妙丸、活血通脉片、醒脑再造胶囊等医药产品。而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紫鑫药业虽然产品丰富,但

单品种的销售规模较小,没有具有绝对优势的拳头产品,大部分产品都面临着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公司上市后的2008年、2009年业绩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态势,净利润大多在五六千万左右徘徊。然而,就在2010年通过大规模人参贸易后,人参业务旋即成为公司核心产业。2010年人参系列产品收入高达3.6亿元,成为第一大营收来源,公司全年净利润也因人参业务而骤增至1.73亿元,人参业务贡献79%的净利润。而在身披“人参”概念之后,紫鑫药业股价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一路上扬。在此背景下,郭氏家族所持紫鑫药业股权的账面财富也呈几何方式倍增,而这或是郭氏家族运作人参概念的最直接动力。紫鑫药业实际控制人郭春生,在股价上涨之下也获得了数千万的浮盈。

综上,为实现顺利定向增发、大股东高价解禁、股权高价套现等目标,郭氏家族选择在2010年运作紫鑫药业人参概念,虚构业绩。

三、紫鑫药业财务舞弊手段

1、虚拟资产——人参购入价存疑

表1 总资产表

根据紫鑫药业2011年年报中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指出:“报告期内紫鑫药业购入野山参8299.75克,财务报表列报金额136439000.00元,其中91439000元的野山参未取得采购发票,占期末资产总额的3.28%,由于此部分野山参未获取合规入账凭证,加之野山参货品的特殊性,目前尚未形成公开的令人信服的市场交易报价体系,亦无价值认定权威机构或部门,因此我们无法判定公司对该等存货认定的恰当性。”

按照紫鑫药业财报列报的采购数量和金额,该公司采购的野山参均价为16439元/克。而据全国最大的山参交易市场吉林省集安市清河人参交易市场提供的信息,经过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鉴定过的一等野山参成交价基本为:

表2 野山参成交价

而在清河人参交易市场上交易的普遍为10~20年的移山参、林下参和30~40年的野山参。80~90年野山参极为稀有,基本上是处于“无价无市”的状况。其中,15年左右的移山参成交价一般仅为200元/克。因此,接近2万元/克的野山参是非常罕见的,紫鑫公司一下子就能购进8000多克,这部分野山参存货的真实性有待商榷。

由此看来紫鑫药业有在2011年年报中虚增存货,虚拟资产之嫌。

2、虚增收入,降低成本

报道中称公司存货和应收账款畸高,公司连续正增长的净利润背后,却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由净流入变为净流出。

2009~2013年,公司的净利润和现金流量分别为:

表3 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量

如果仅从净利润情况来看,紫鑫药业可算得上一家发展良好的公司。然而,在连续正增长的净利润背后,却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由净流入变为净流出。 与此同时,则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畸高。

表4 应收账款与存货

由此可见,紫鑫药业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的经营活动现金

净流量为负,而净利润为正。导致亏了现金却赚了利润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应收账款和存货大幅度增加,存在高估赊销收入而低估销售成本的可能性。

3、利润的随意操纵

据紫鑫药业2012年2月23日2011年度业绩预告披露,预计201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6亿元。然而,两个月之后的4月26日,公司披露的2011年年报显示,当年经审计的净利润为2.17亿元。两份报表同一项目前后竟然出现了近5000万的差额。5月16日,紫鑫药业收到深交所发出的《关于对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监管函》,深交所认定紫鑫药业2011年净利润与年度报告中披露数据存在较大差异,违反了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中的有关规定。

针对上述情况,公司说明:(1)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机构在对公司销售客户走访过程中,注意到其中一个客户尚未完成公司对其销售的产品验收的工作,而根据公司与该客户签订《产品销售合同》,规定对方完成产品的验收入库,才能确认产品归属权的转移。根据上述情况,公司在2011年未确认该笔收入,此笔收入已确认到2012年第二季度。此项差异导致调减利润2,267万元。(2)根据会计师的意见将全资子公司吉林紫鑫初元药业有限公司收到的财政基建项目补助款从“营业外收入”科目调整计入“递延收益”科目,影响2011年度利润500万元。(3)其他差异为会计师与公司财务部门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的确认时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

表5 利润表数据摘要

由此看来紫鑫药业的这种行为就是对利润的随意操纵,在业绩快报中增加利润目的是可能为了提升股价等。

4、纳税额与利润的非对应

2009~2013年,紫鑫药业利润总额和相应各期所得税费用分别为:

表6 利润总额与所得税费用

据此计算,2009~2013年,紫鑫药业所得税费用与利润总额比率分别为12.72%、0.87%、6.66%、6.93%、0.68%、1.89%。而同行业的康美药业这一数据分别则为13.83%、14.13%、14.84%、14.84%、15.07%。

据紫鑫药业年报披露,公司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并曾获得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然而紫鑫药业2010年进军人参产业后,跟同行业的康美药业相比,所得税费用与利润总额比率明显偏低,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因为康美药业也是人参“药食同源”试点企业,也享受国家政策扶持。另外,将绿大地、超大现代、紫鑫药业的财报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这些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营业收入很高,利润很好,但是纳税额和所得税费用占利润总额比都比同行业其他企业低很多。并且,都存在税务数据变化幅度惊人、现金流量表不太好看的特点。

至于纳税额和所得税费用占利润总额比偏低的合理解释是目前制造业的利润率普遍偏低,但也有些企业通过关联企业间的关联交易来转移利润。对于这些公司而言,关联企业存在的两大意义就是相互开票虚增收入和转移利润少纳税。

四、紫鑫药业关联交易

讲到关联企业,这就不得不说一说紫鑫药业的一些关联方内部交易了,所有上述的四项财务舞弊现象背后是巨大的自买自卖和虚假交易。

紫鑫药业是通过一套完整的内部交易链条,在人参交易的上中下各个环节均被董事长郭春生家族及其关联方所牢牢把控,上市公司以及大股东可以自由调节紫鑫药业的营收规模以及利润分成情况,支撑其业绩高增长的背后是巨大的自买自卖和虚假交易。

1、紫鑫药业的控制权

紫鑫药业实际控制人郭春生通过敦化市康平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下称康平投资) 持有紫鑫药业47.37%的股份,市值2.68 亿元,第二大流通股股东仲维光持股7.5%,市值4245万元,此人与郭春生为表兄弟关系。如图所示,郭春生通过其妻子关立影、母亲仲桂兰、妹妹郭春红、侄儿郭权等亲属关系持有了第一控股股东康平投资77.85% 的股份,实际直接控制了紫鑫药业。时至今日,这也成为紫鑫药业涉嫌关联交易的历史因素。

隐瞒关联交易,进行体内自买自卖。以下揭示前三大客户的实际控制人:

第一大客户——四川平大生物:已是紫鑫药业影子公司,采购能力与经营情况严重不匹配。紫鑫药业2010 年年报显示,四川平大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第一大客户,共采购了7068.58 万元产品,占全部营收的11%。同时,从应收账款余额披露情况看,平大生物没有上榜,说明其7000 多万元采购款应基本全额付清。作为2010 年突然现身的第一大客户,平大生物到底采购了紫鑫药业什么产品?如此大宗采购,平大生物是否有能力支付?有没有能力加工?截止2010

年12 月31 日,平大生物总资产9716 万元,所有者权益4604 万元,2010 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11 万元,净利润279.6 万元。且主营产品为何首乌茶,无需购买7000 多万元人参作为原材料。据记者调查,四川平大生物原负责人谢永林已退居二位,该公司已由长春资本名义控股,实际受控于紫鑫药业。

第二大客户——千草药业:被紫鑫药业隐匿的孙公司。2010 年年报披露,亳州千草药业饮品厂是紫鑫药业第二大客户,为其贡献营收6890.6 万元,占总营收10.73%。多方调查核实后发现,这家公司第一大股东竟是紫鑫药业全资子公司“吉林草还丹药业”。也就是说,亳州千草药业饮品厂实际上是紫鑫药业孙公司。将孙公司列为第二大客户,且刻意隐瞒如此赤裸的关联关系,紫鑫药业可谓用心良苦。

第三大客户——吉林正德药业:紫鑫药业大股东隐现其中。吉林正德药业作为紫鑫药业第三大客户,贡献6113 万元营业收入。前身为“延边格润日化”,设立时股东是吉林紫鑫图们药业和日本自然人岩佐丽子。资料显示,延边格润日化所有高管均与紫鑫药业存在一定关联。成立之初,其董事长和法人代表为仲维光, 2007 年紫鑫药业上市招股书所述,仲维光为紫鑫药业股东,与其董事长郭春生为表兄弟关系,后变更为郭春林,与郭春生同一家族。此外,延边格润日化董事崔正哲和总经理孙培刚均来自吉林紫鑫图们药业公司,副总经理、董事郭学伟则来自紫鑫药业大股东敦化市康平投资。由此可见,吉林正德药业当时的实际控制人正是郭春生。

除上述前三大客户之外,通化立发人参贸易有限公司( 第四大客户) 、通化文博人参贸易有限公司( 第五大客户) 等紫鑫药业多家客户公司的注册时间、地点、注册资本甚至员工人数均惊人相似。

3、上游客户—延边系

除下游客户外,给紫鑫药业提供参源的上游客户———“延边嘉益”、“延边耀宇”、“延边欣鑫”、“延边劲辉”这4 家人参贸易公司也具有高度相关性:成立时间、经营范围、公司住所都相同,甚至连集中迁址的时间也出奇统一, 均成立于2010 年4 月23 日,经营范围同为“人参及人参粗加工”,最初的住所也均在延边州新兴工业集中区。巧合的是,在2010年11 月24 日,延边耀宇、延边欣鑫、延边劲辉同一时间将住所由延边州新兴工业集中区集体外迁散至外地,形式上成为各自独立的贸易企业。

五、舞弊方法分析

紫鑫药业通过延边系、通化系公司控制公司上下游交易。仅通过杨录军、郭春辉所掌控的“延边系”、“通化系”,便可简单还原其中的操作路径。参照紫鑫药业2010 年年报,公司去年曾提前预付延边嘉益、延边耀宇、延边欣鑫、延边劲辉合计高达2 亿元的采购款,由于上述四公司与通化系公司均由同一集团控制,那么其便在收到上述款项后即可将钱款通过各种渠道转至通化系公司,再由通化系公司收购紫鑫药业人参产品,相关款项也再度流入由郭春生掌控的紫鑫药业,一条完整的内部交易链条就此形成。由于上、中、下游均为郭氏家族控制,那么其可以自由调节营收规模乃至盈利大小。

图2紫鑫药业业务循环图

一言蔽之,紫鑫药业的舞弊手法为:注册空壳公司、通过隐蔽的关联交易虚构业绩,实质为进行体内自买自卖。

六、我国会计财务做假的解决对策

1、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会计人员不能单单有超强的会计技能水平,而没有职业道德。若会计人员诚实、谨慎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就会如实向相关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本单位的财务信息。虚假的会计信息会让市场变得混乱,经济业务也复杂。在巩固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从而提高会计人员在技能方面的进步,以及诚实守信方面加强认识。

2、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要严禁公司中一股独大现象的发生,让投资者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同时董事会人员要行使自己的权利,真实的了解公司的运作及经营、财务状况。股东们有权利通过董事会,根据自己的合理判断,做出对公司有利并且合法的决定。同时,不能忽视公司的规章制度,要人人遵守,否则就会使得公司的管理很混乱,没有一个标准。股东们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互相配合,充分交流,共同实现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3、加强 注册会计师 的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应该对受委托的企业进行公正、客观、真实、依法的审计,对企业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事务所应该负责任的,并真实的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督,在遇到虚假的财务报告的时候,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我们应该加强对会计师审计的监督,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加强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

造假与处理的工作力度不能相平衡,使得企业没有更多的重视,导致众多企业仍不断地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处罚力度、把控企业在市场中的进出等更能够使得各大企业对会计信息失真提高警惕性。同时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法律,让企业在会计信息的处理方面能够重视,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5、加强会计法规,法律的完善

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过多真空地带,这都成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告的切入点。因此,对于这些有漏洞的真空地带,相关部门要尽快调整和完善相关的会计准则制度,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把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原则作为首要目标。此外我们应当随时关注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时更新现有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目前,我国颁布了统一的会计制度,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也有相关的政策法规,这对上市公司对外公示会计信息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时,企业及上市会计准则体系要加速构建。因为,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披露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证券市场中,会计信息产生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会计实务,在公司的日常会计实务中,如何通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一套程序去处理会计信息,都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去执行。同时,会计准则提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财务报告体系的案例分析

财务报告体系案例分析

案例一:论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3]  在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宏观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外部环境均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诸如财务信息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与不同目的的需要;债权人需要对事业单位提供及时偿债的信息;政府部门需要及时提供宏观调控信息;为考核经营业绩,事业单位本身为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所提供依据,需要正确、客观地反映财务成果。但是,在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还无法满足上述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财务管理的科学性。

一、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

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既是报告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事业发展情况、制定政策、指导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重要的会计信息,又是编制下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一般它由会计报表和财务说明书两大部分组成。

会计报表是根据日常核算资料,通过汇总整理编制而成的。它是反映会计报表编制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等状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等内容。需要提出的是,对于有专款收支业务的单位,还应根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要求,编报出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

财务说明书旨在说明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节余与分配,以及资产负债变动的情况;对本期或者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或会发生事项,本期内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事业的情况需要作出简要而如实的描述,同时,还需要说明使用事业经费和收入取得了哪些成果以及其他事项。

二、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济管理。具体地说,事业单位财务的信息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及其决策提供服务;

二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为事业单位资源的其他提供者,提供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收支情况、财务及其变动状况以及为主要工作业绩提供相关信息;

三是为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提供财务会计方面的相关信息。所以,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是提供上述财务信息最主要的载体。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关于“非盈利组织财务报告的任务”的规定指出:向当前和潜在的资源提供者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在确定非盈利组织的资源去向时、在评估组织所能提供的服务以及继续提供该服务的能力时、在评估组织管理者的任职情况及工作的其他方面时财务报告应提供充分的信息,即提供关于经济资源、债务和净资源以及交易结果、项目、改变资源及的环境的信息,提供会计期间内该组织表现状况的信息(包括组织净资源的数量和形态以及提供服务的效果和完成情况两方面),提供组织如何募集、支付现金或其他流动资源、借款和归还借款,以及其他影响组织流动性因素的信息,从而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解释或注解。

对比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规定非盈利组织财务报告的任务虽有所差异,但是,它们对事业单位(非盈利组织)财务报告信息的要求却没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要求有:

(1)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财务报告在质量方面必须真实、完整、公允、便于理解并符合一贯性原则;

(2)财务报告在内容上至少应包括: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预算执行情况、主要业绩和管理情况以及其他辅助信息。

三、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的存在的问题

1、不能满足投资主体多元化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要求

随着事业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出现,财务信息应当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需要。比如,债权人要求事业单位提供能否按时偿债的信息;权益资本投资人要求提供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政府部门为了进行宏观调控,要求提供事业单位发展状况的信息;事业单位为了考核本身的经营业绩,要求正确、客观地反映财务状况,为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提供依据,等等。我国事业单位现在实行了统一的财务会计报表格式,改变了过去不同业务部门的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种类、内容和格式不同的状况,虽然这有利于报表的汇总和报表指标口径的统一,但是统一的报表主要考虑的是政府部门对相关信息的需求,相对忽略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者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对相关信息的需求,这样投资主体多元化对财务报告信息的要求。

2、资产负债表设计不合理

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主要是由“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总表”组成。资产负债表是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静态反映,它揭示了某一特定时点资金来源渠道和资金的具体分布;而收入支出总表则反映资产负债表上某一个或某一组项目在两个不同时点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即如何从这一时点的状况转变为另一时点的状况,从而动态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

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月度或季度资产格式的设计,都将静态(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要素和动态(收入、支出)要素集中在一张表中予以反映,其形式如同科目余额汇总表。

这种将财务状况信息与业务成果信息合并的揭示,混淆了时期和时点会计信息的性质,加大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同时,一笔收入或支出,既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又通过收入支出表予以揭示,使两张报表部分内容重复列示,也人为地造成资产负债表的复杂化。

3、报表中固定资产的信息反映不完整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按原始成本或重置成本计价,但固定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在不断使用、磨损、消耗的。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是以历史成本反映,与之对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也只反映历史成本,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和使用磨损情况,虚增了资产总量;同时,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不包括折旧费,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虚减了事业单位的成本支出。固定资产在报废前,账面价值一直不变,使得账面价值大于实际价值,账实不符,不能反映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必然要发生相应的支出,资产的损耗也应包含在支出中,但是由于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是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修购基金增加的多少和固定资产的损耗并不发生直接联系,修购基金就成了它源之水。

4、现金流量及其变动表的缺失

用于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财政资金将只占事业发展资金中的一定比例。大多数事业单位都需要参与各种市场经济活动,使它们在筹资和投资活动中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这样的背景下,掌握事业单位现金流量,并对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就成为单位内部决策者进行筹资和投资决策必需的重要会计信息。不仅如此,事业单位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如向事业单位提供贷款的银行,要对事业单位的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也需要了解事业单位现金存量和流量方面的信息。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中缺乏现金流量表,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已经既不利于单位内部决策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也不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正确判断事业单位的现金变动情况。

5、专用基金的科目和报表设置不合理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现行财务制度将它们归属于事业单位净资产管理的范畴。但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专用基金核算既非真正意义上的“基金会计”,又不属于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因为,在实质上它们是负债性质的要素,这造成了事实上的隐性负债。

在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中对专用基金的提取,使用支出情况就仅有一张很简略的“基金增减变动情况表”,它只能反映单位专用基金年度的增加多少,支出了多少,还余多少,至于专用基金做了什么,都用到哪儿去了,其结果如何等都无法反映,使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不能有效的对专用资金管理和监督所需。

四、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探讨

改革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的思路:提高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使之既要有利于报表的汇总和报表指标口径的统一,又能尽可能满足相关各方对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信息的需求。为此,可在不改变现行财务报告总体结构的情况下,改变部分报表的构成,并补充部分报表。

1、改进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属于静态会计报表的范畴,但现行资产负债表的月报等式却是依据“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一动态会计等式编制的,实际上变成了科目余额表,会计报表的内容与其名称不吻合。为了名实相符,应将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平衡公式“资产+支出=负债+收入+净资产”改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取消收入类和支出类项目,才能使该表能真正反映特定时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在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项目删除后,以其净额通过资产负债表“净资产”部分予以反映。

采用变化后的资产平衡表公式,将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中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会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起到为政府宏观管理和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作用。

2、改进固定资产核算办法,使报表中能全面反映固定资产信息

为真实、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信息,事业单位应对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即取消修购基金计提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制度,在会计核算上取消“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增加“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栏,同时,净资产方的“固定基金”按固定资产的净值反映。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已经在购建当期直接列支,因此事业单位在计提同定资产折旧时不应再作为支出入账,可直接冲抵“固定基金”。

计提折旧费用时,记:

借:固定基金

贷:累计折旧

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项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通过以上处理,在不改变目前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的前提下,能相对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其资产负债表信息中所反映的资产和净资产价值也与实际价值相符。

3、设置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报告期内现金流入的来源,现金流出的用途以及报告期末现金的余额。由于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信息主要用于事业单位的投资、筹资决策和外部信息使用者评价事业单位的偿债能力,在宏观经济决策对其作用有限。因此,现金流量表可不作为汇总上报的报表,仅供单位内部管理者和向事业单位贷款的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使用。鉴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情况比较复杂,此表的编制目前不宜作为强制性规定,但对那些参与市场投资,筹资或经营活动已达到一定规模的事业单位则应倡导,以便说明现金来源及用途作为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补充说明。

由于事业单位在收入来源及其构成,成本费用核算的内容和方法,结余形成及其分配等方面与企业相比有较明显的区别,从而直接影响现金流量的分类,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自然有其特殊性,具体地说,应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及现金流量项目的实际情况,将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分为业务及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三类。

(1)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它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上级补助、事业收入、接受单位或个人的捐赠、提供劳务(如开展科学研究,技术转让,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经营服务,工程承包等)经营租赁、购买材料物资,接受劳务等所发生的现金流量。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它主要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等。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对外借入的款项以及偿还债务等。编制时,每类项目要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尽可能简化,并且使填报的数据容易取得。要强调指出的是,事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不能完全套用《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现金的概念,也不一定将表中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类,可以简化处理,但应包括有关内容。

4、改革专用基金的科目设置,设置应付专项变动表

对专用基金设置的改进,可通过取消专用基金科目,设置应付专项科目,将报表中基金增减变动表的更改为设置应付专项变动表。这样可以将各应付款项准确的反映在负债中,设置应付专项变动表,将隐性负债变为显性负债,可以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反映的财务信息更真实、完整,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掌握相关的财务信息。

事业单位虽然实质上虽然是非营利组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与市场的联系却更加紧密。这种现实使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事业单位与市场的联系,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考察,它的财务报告体系已暴露出诸多问题。项目设置不合理,不满足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要求;信息反映不真实、不完整,披露的信息不能满足相关利益人要求等。为了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与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现实相一致,积极推动现行财务报告体制的改进,积极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事业财务报告体系;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准确、有用的信息,满足日益发展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推动事业单位的更好发展。

财务报表分析

张新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标清视频)百度网盘

链接:

提取码: tfns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