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强大的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真正强大的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商业分析能力是这个社会最稀缺,最难获得的能力之一。光靠读书,看帖子很难炼成,反而容易被误导。
一个完全没创业过的人,读书的吸收效率是很低的。特别在畅销书横行的时代,“饥饿营销”、“网红经济”、“病毒传播”各种概念层出不穷,商业新手很容易被绕晕掉。
一些畅销书作家为了卖书和卖个人品牌,夸大了他观点的能量。 我所看到的是,很多大学生和职场新人被理论误导,做出了错误的职业选择,心里想追求的是财务自由,却不知不觉活成了劳碌命,耽误了自己的青春。我在下面会举具体例子说明。
你“非常想知道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书籍”,那么我就先给你书单:
1
“今天看到一些人,能从一个产品的外包装,分析出这个设计背后所涉及的供应链;”
产品的外包装是一项很成熟的工艺,外包装常见的材质无非是牛皮纸、PET//PE、NY/PE等,找几家外包装定制厂家老板聊一聊就知道了,你可以读一读 《一只iPhone的全球旅行》 ,详细讲了手机从设计、零部件制造、组装、运输、销售、走私、再销售的过程。
2
“从一个货架的摆放设计,从利润率、消费率、人流量的角度分析出这样做的原因;”
人类开超市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的,老外在货架摆放上做了大量研究,帕科昂德希尔写过一本书叫 《顾客为什么买》 ,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购物中心、杂货店跟踪观察购物者,分析购买行为与消费心理的博弈关系,花费20年时间研究卖场环境如何布置。宝洁也盖了实验室型的超市来研究顾客的购买行为,这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
3
“从一款彩虹糖果上,分析为什么只设计有5种味道,为什么偏偏选这5种;”
其实很简单,如果这位商业人士曾经卖过18种口味的彩虹糖,监测过各款口味的销售数据,并且做过深入的消费者调研,他会很清晰地知道顾客喜欢什么口味。成熟的营销人不轻信预测,他们通过调研和测试做决策。你可以读一读 《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 ,脑白金不是第一天就砸全国广告的,而是在江苏几个小城市验证成功后逐步推广的。
读了这些书,就真的掌握了商业分析能力吗?不能。只能增加在饭桌上的谈资罢了。
真正强大的商业分析能力是这样的:广西某民营医院老板老K原来钱赚的挺舒坦,突然开了一家竞争对手医院,请了三线明星代言,投放了大量户外广告,医院装修得富丽堂皇,服务人员服装、服务像空姐。这家医院一开,老k的业绩掉了20%。他潜伏到对手医院做探子,观察地点、面积评估租金成本,观察医务人员、服务人员人数、职位配置算出工资成本,调查对手投的广告算出推广成本,经过一系列调研算出对手的保本价格是一个项目6800元。对方现在的定价是7800元,于是他把价格降到6600元,这个价格他有利润,对方会亏,因为他判断对方在“环境,人员配置上过高”,广西有很大一部分“追求性价比”的顾客。他专门针对对手改了广告内容,推广话术,调整了广告媒体,6600活动一推出,果然业绩开始止损回升。
我认为这才叫商业分析能力,盈利亏损、生死存亡就在一个或几个决策之间。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不是什么“让人着迷”的品质,哪有功夫去想迷人不迷人,这是惊涛骇浪中自救上岸的能力。
每个人都可以在朋友圈谈论商业。转发马云“新零售”的讲话,做个总结,转发薛之谦的H5,预测新媒体内容营销趋势,在企业当个经理,高管,和一些一线品牌合作,感觉自己很专业,很懂商业。但是,如果脱离公司体系,你试试看,你能卖得动什么?你对商业真的懂吗?
衡量商业分析能力的标准,不是比赛谁能妙语连珠,连续抛出新颖有趣的观点。而是比谁生意做得好,企业赚钱多,能持续地健康赚钱。
如果你同意这个标准。我想告诉你,锻炼这个能力最好的方法不是看书看帖子――
非得你自己去做一回生意不可。
生意不用大,倒卖些家乡的特产,什么海鲜,蜜汁鸡翅,还可以做微信公众号代运营,或者自己做一个自媒体大号,根据你的才能和优势来定。
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要花钱,花钱进货,花一些钱投放广告,雇几个兼职员工,正儿八经地做一回生意,可能会亏个几百、几千元钱,但是你会对商业有全新的认识。
评论马云,评论王健林谁不会?等你要把自己银行卡上的钱掏出来投资,一切都变了,那是你的血汗钱,你一分钱都不想亏。你开始认真和紧张起来,有一种压迫感逼你去 思考商业的本质 。光是准备做生意的思考过程,就能让你商业思维提高几个档次。
不信,我来陪你走一遍。
首先你要选产品
你一定希望产品很好卖,那么 首要原则是顺应趋势,不要和他作对。
消费升级就是很明显的趋势。中产阶级的队伍在壮大,信息面在拓宽,健康有品质的产品越卖越好,廉价有害的产品份额在萎缩。
同样卖5元钱的饮料,豆浆好还是奶茶好?
肯定是卖豆浆。5元钱决定了只能用奶精勾兑奶茶,越来越多人不喜欢这种有害健康的物质。你去看看娃哈哈、康师傅这几年的财报,惨不忍睹。
老龄化也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随着我国人民平均寿命的延长,以及生育率的下降,再来看一组体现变化的数据: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82年为4.9%,1990年为5.6%,2000年为7.1%,2010年为8.9%,2014年为10.1%,中国的老龄化正呈加速度上升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你能根据这些公开信息分析出什么商机么?
事实是,当北上广深的互联网公司在激烈抢夺中青年市场时,南方某省的精明商人常年享受老年人市场的红利。搞一个药厂,配一些中草药做成口服液,喝了对身体没坏处。到三四线城市的小电台包一档谈话栏目,把口服液好好夸一夸,调整睡眠啦,缓解酸痛啦,补气补血啦,老人感觉电台具有权威性,功效又很吸引人,一盒卖100多百元也不贵,买5盒还送2盒。就这样的营销方式,已经成功复制了20多个城市,每个月做几千万营业额。
选产品的第二个标准是能复制粘贴。
假设你是一个资深的平面设计师,画的一手好图,P的一手好S。
你会开一家广告公司?还是做个漫画家?
如果你开一家广告公司,你就会发现,这门生意是做一单,只能收到一单的钱。想收5单的钱,就要再付出5单的力。客户要改,你就得奉陪到底。没客户的时候,你还有去找客户,谈客户,还不一定谈的成。虽然一个活儿的单价高,但是每天都要干活,不知不觉活成了劳碌命。致命之处在于,你的产品无法复制粘贴。
如果你去做个漫画家,前期一定很辛苦,只能在微博、朋友圈里积累粉丝,但是一旦粉丝群聚集起来,回报是巨大的。你的一本漫画可以卖书,卖APP下载,一本卖N份,你的粉丝越积累越多,你的作品也越卖越多,你完全可以不干活赚到钱。这门生意可以复制粘贴。
同样的,一个五星级大厨听起来很牛,但是天天要干活也挣不到几个钱。章鱼烧,奶茶,外带寿司这些大厨瞧不上的菜品,反而是能赚大钱的。因为可以做成样板品牌,卖品牌设计、装修模板、厨具赚加盟费,还可以卖食品原材料挣流水钱。每年都有大量存了点钱,厌倦了上班,想要创业过“自由生活”的人,他们是买单者。百度下“连锁加盟”,一长排推广结果印证着这块市场有多大。成功的商人只需要把模板批量卖出,赚到一份份加盟费就行了――不需要炒任何一盘菜。
做生意的第二步是定价
价格是非常敏感,非常关键的数字。它决定了顾客的购买成本,也决定了你的利润。
谈到定价,很多人津津乐道《怪诞心理学》里的价格把戏。
“比如电视机推销员山姆,他在对供展示的电视机进行分组时,和我们玩的也是同一类的把戏:
36英寸 松下牌 690美元
42英寸 东芝牌 850美元
50英寸 飞利浦牌 1480美元”
作者认为,当他故意设置了一高一低的价格后,大部分顾客就会买看起来便宜的中间档――850美元。
而当你真正开始做生意的时候,你就发现他这个理论的适用范围是很窄的。你卖850美元,顾客马上就上网查,“42英寸东芝牌多少钱?”如果网上其他家卖820元,顾客想都不想就走了。还有可能是,顾客有个朋友在国美或苏宁上班,或对电视机有过深度调研购买经验,他会建议“别傻了,国产42英寸才680元,质量差不多的!”于是顾客也不会中你850的圈套。
当你做生意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怪诞心理学有用,但是没有那么大魔力,除非顾客没有其他地方可比价,只能在你家买。
真正管用的理论来自看起来就很枯燥的大部头――《营销管理》。
“需求决定了企业的产品价格的上限,成本是其下限。”
“不同市场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弹性越高,则降价1%带来的销量越大。如果富有弹性,销售者就考虑降价,因为较低的价格能产生更高的总收入。”
“一项全面回顾40年来价格弹性的学术研究发现,所有市场、产品和时间段的平均价格弹性为2.62。”
“耐用消费品的价格弹性比其他产品高,处于引入期和成长期的产品价格弹性比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高。”
很多中小企业老板定价就是按菲利普科特勒的这句话――
“首先应当考虑最接近的竞争者的价格。如果企业的产品有竞争者所没有的特色,那么就应该评估其对消费者的价值,加到竞争者的价格上。”
说白了,和我同层级的竞争对手比,我的产品有优势,我就可以略贵,反之,我要略便宜。如果不这么干,无论你玩什么价格把戏,都会有消费者来教育你“你们怎么这么贵,某某家才XX元!”,销量下跌的数据也会告诉你。这个规律适用于大部分竞争激烈的市场。
第三步是推广
一谈到推广,很多人就会谈杜蕾斯,谈薛之谦H5,谈500强品牌户外、视频、音频媒体的全面覆盖联动传播,网红KOL扩大声势。
很多营销人也会把这些建议写到方案里,反正推广费不是自己出。
但是一旦自己要掏钱搞推广,你发现游戏不一样了。那些500强互联网公司丢个几百万不眨眼,而你,一分钱广告费都不愿意浪费,最好投一些免费渠道,如果花钱,投一元钱最好能挣回5元。
公司小的时候,压根不用去想什么病毒营销,10万+爆文,不现实,找准一个强力卖点,选一个精准渠道去投放才是靠谱的。
正如我朋友倒卖周华健门票。周天王隐退多年,影响力大不如前,门票滞销。我朋友很容易就搞到了3折的进价。他就在想:投什么渠道最可能把票卖掉?
会听周华健的歌的人群,一定不年轻,至少是70后,80后,甚至60后,而且要有一定经济实力,于是他选定2个渠道:高端楼盘的业主群和形象稳重的高端车车友会群,给群主一些红包做代价,搞个群福利活动,最终卖了100多张票,包括10张顶级VIP。另一个做定制T恤生意的朋友,天天混明星粉丝群,关心粉丝的日常生活,吹捧一下他们的爱豆,也能搞到定制偶像T恤的订单。 在企业小的阶段,推广渠道的精准度是最重要的。
企业稍微大了,也千万别学4A公司那套“360度整合传播”,搞什么媒体全覆盖联动,听起来不明觉厉,实际上烧钱死得快。很多企业发展初期就是靠单点突破,倾全力去吃透,报纸也好,电台也好,微博也好,公众号也好,单点做透,把ROI做到最高,到生存无忧了,才考虑投其他媒体去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这个顺序一旦做反了就很可能导致崩盘。
你看,做一个小生意,光是想想就有很多门道,这还不包括做大后的供应链优化,品牌资产管理,客服管理等等。而且你会发现什么叫一环扣一环。比如推广,你广告卖点不强卖不动货,你煽动吹牛过度,把顾客期望值抬太高,一堆投诉就到客服那了。书本的理论或是概念并没有书里吹的那么神,光靠读书去创业是不靠谱的,你必须同时处理、平衡多个环节。
只要做上半年时间的小生意老板,你就会发现你的思维方式有以下改变:
你身边的圈子以前都是打工者,慢慢转变为老板,尽管是小老板。你开始获取越来越多的创业信息。
和人聊天时,对方抛出一个商业概念,饥饿营销也好,增长黑客也好,你能迅速准确的知道,它属于产品、推广、定价,渠道的哪个范畴,它会如何影响到成本、销售和利润。
你去逛街时,你的思考维度从消费者变为生产者。你看到一家奶茶店,你以前只会想他价格和口味如何,现在你会思考他的租金、原料成本、月流水和推广渠道。
你以前喜欢畅销书,现在开始啃学术书。以前让你激动不已的商业理念,现在看来漏洞百出。你开始啃《营销管理》、《经济学原理》这种大部头。
你变冷静了。你开始抛开感情好恶来读书。你会读一些你不喜欢的作者的书,对自己有启发就行。自己曾经喜欢甚至崇拜的作者,你也会抓出他的理论漏洞。
你不再转发马云咋说,不再和人讨论王健林咋想,你关心的是我咋办?我的生意如何能做的更好?
你变抠了。你以前骂过老板很抠,你当了老板也大方不到哪去。不该出的钱一分都不出。
你独立思考的时间变长了。做个小生意,你也会听到纷纷扰扰的建议。有人要你降价,有人要你提价。你发现你才是所有问题的负责人,所有风险的承担着,所有收益的获利者。提建议的人可以说完就走,你不行。你会感到孤独。你开始更少地去问别人意见,你开始长时间,安静地独立思考。一个问题独自想上2、3个小时。
所以这就是我的建议――与其一年花几百元去买书,看着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实际上读了的书收获也不大,还不如先亏个几百元,几千元去做一把生意,建立一个清晰的、初步的商业大局观,认清自己的商业能力长、短板,这大概率是一次痛苦而无助的修炼,但也一定是你这辈子最划算的一次学习。
想一想,我刚才说的那8项改变,只读书,不做生意,会发生在你身上吗?
或许有人可以靠模拟盘炒股赚到1个亿,但是概率大吗?赚到了又怎样,有意义吗?
世间所有重要的才华都标了代价,只是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罢了。
作者:关健明
负债114亿,创始人朱新礼成被执行人,民族品牌汇源是如何掉队的
朱新礼的最后一次露面还要追溯到2019年。
成熟的品牌很容易让人忘记时间,这是朱新礼创立汇源的第25年。十几年来,外界对于汇源的争议和嘲讽一直没有间断,多数都和经营不善、品牌老化相关。直到本月,“汇源果汁申请破产重组”的话题突然冲上微博热搜第五,才唤起人们对它的怀念。网友纷纷表示:“太突然了,满满的童年回忆,当年的国民饮料。”,紧随其后的是一条名为“救救汇源果汁吧”的热门话题。
眼下,汇源的负债已经达到了114亿元。
因为远远超过了企业的偿还能力,创始人朱新礼成了被执行人,成为贾跃亭、罗永浩一样的“老赖”。天眼查显示,7月19日,汇源公司新增一条被执行信息,执行标的超过2亿元。7月26日,北京汇源饮料食品有限公司新增破产重整信息,类型为强制清算审查条件。
对于很多网友来说,汇源是和鸿星尔克一样令人心疼的民族品牌。过去几年,对于汇源的种种质疑中,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朱新礼可曾后悔要把汇源卖给可口可乐?如果当初没有可口可乐一案,汇源今天会不会是另外的结局?
当然, 历史 没有假设。从价值百亿美元到负债破产,回看近30年来汇源的起伏远比想象中精彩。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他们见证了一个民族品牌的兴衰;对于从业者而言,汇源又成为一个经历了完整企业生命周期的警示样本。事实上,像汇源一样,诞生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少企业,能发展壮大是时也,运也。而失败背后的非商业因素也很多,甚至有时看起来更像是一部 社会 史,而非商业史。
汇源可能退出了 历史 舞台,但对于汇源失败的研究和反思可能永远不会过时。
1
即便这个收场不算体面,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商业史上,没人能否认朱新礼的功绩。
朱是农民出身,做过运输司机,当过乡长。本来仕途一片大好,却在1992年决定下海经商,他接手了一家停产多年且有负债的罐头厂,而这就是汇源的前身。
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刚脱贫的中国人并没有喝果汁的习惯和消费能力,而浓缩果汁的市场都集中在国外,朱新礼看到了机会。
1993年,朱新礼用罐头厂生产出第一批浓缩苹果汁,并成功的在德国食品博览会上拿到了500万美元的订单,用这笔钱和经验,朱又开拓了浓缩果汁的品类生产。此后,汇源浓缩果汁相继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在当年的中国饮品行业是个奇迹。汇源起势之初,也并没有竞争对手。如果说后期的蒙牛、娃哈哈、茹梦、华旗等品牌是步汇源的后尘,也毫不为过。
巅峰时期的汇源拿下了央视春晚的广告口播,那个年代,即使在偏远农村,“喝汇源果汁走 健康 之路”“喝汇源过大年”也已深入人心。
1996年,汇源的年利润不过五六千万,朱新礼却敢以7000万的价格竞标央视《新闻联播》黄金时段五秒标牌广告位。
事实上,汇源确实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制霸着中国的果汁行业,但这一神话在2001年被统一集团打破。当年,知名的统一“鲜橙多”问世了,仅该产品就创下了10亿销售额,超过了当年的汇源果汁。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饮品市场,是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行业乱世。中国饮料市场本就高手如云,竞争十分激烈,出招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机警的对手抓住机会,一击而溃。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相继推出了多款果汁类饮品,市场反响都不错。汇源的应对之策是,不断扩大产能,投资建厂。但与这些经营管理有素的外企相比,彼时的汇源还非常粗放,虽然依靠央视广告声名鹊起,但自身的产品、渠道种种能力,几乎无法与外企抗衡。
当年有媒体报道,在汇源门口摆摊的商贩说,2000年之前,一到收货季节都是排队送水果的长龙,但2000年之后这种事情就没有了。毫无新意的产品和营销,以及混乱的团队,导致其在销售方面的落后,也让内部员工很迷茫。
尽管有种种问题,但彼时国人对于果汁市场的需求仍有巨大缺口,汇源也迎来了持续的上升期。2007年2月,汇源果汁成功登陆港交所,筹集资金24亿港元,成为当年港交所规模最大的IPO,首日股票便大涨66%。
此后汇源公开表示,2007年将加大资本投入,计划投入约7.58亿元,较2006年的2.74亿元增加近1.7倍,主要目的是用于扩大果汁饮料产能。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兴建产能各达10万吨的厂房,当时公告显示预计投资4亿元,整体产能有望提升10%。
短短一年半里,汇源进入高速扩张期,其工厂数由11家迅速扩张到33家。媒体评论这种行为有着很强的“朱氏逻辑”:依靠融资、高举高打、不计后果、快速扩张。
如此亮眼的数据很快引来了竞争对手的示好,2008年,可口可乐向汇源果汁提出以12.2港元/股,总价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所有股份。另所有人颇感意外的是,朱新礼很快同意了这笔交易,一时间舆论骂声四起。
当时的新浪网甚至针对此事发起了投票,结果高达21万网友参与了这次讨论。其中80%的网友反对这次交易,民族品牌被外资吞并本就令人难以接受,网友纷纷认为朱新礼的这种行为和“卖国贼”没两样。甚至有极端的网友写道,“朱新礼拿可乐的钱买棺材去吧”。
对此,朱新礼倒是非常淡定,他甚至直接与网友互怼:“为什么李嘉诚卖公司很正常,我就不能卖呢?”
2
如果说外资企业纷纷入华是对汇源压制的开始,那么接受可口可乐收购要约,才是汇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2008年的朱新礼本来可以算的上是意气风发。这一年年年初,他刚刚获得了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8月31日,签完了与可口可乐的收购要约,当天汇源果汁股价上涨1.64倍,蜂拥而入的投资者将汇源果汁当天的成交量推到了24.8亿港元高峰,成为当日港股成交榜首。
那段时间,朱新礼接受了不少采访,对外界明确传递了想要退休的信号。
戏剧性一幕发生在半年后,2009年3月,商务部宣布,这场可口可乐与汇源果汁的惊天并购,未通过反垄断调查,商务部决定终止这次交易。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民心所向。对于终止原因,商务部明确表示,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且通过控制“美汁源”和“汇源”两个知名果汁品牌,对果汁市场控制力将明显提高,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增加。
更为重要的是,这场并购,将挤压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了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持续 健康 发展。事实上,这也是反垄断法实施以来第一个未获通过的案例。
当时,包括朱新礼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汇源集团以为可口可乐并购已是定数,朱新礼计划拿着可口可乐的钱转型做上游果汁原料供应商,上述提到的投资建厂,扩大产能,都是基于收购成功的基础上。
并购案被商务部否决后,汇源业绩从2008年开始下滑。几年后开始抛售资产,甚至多次爆出资不抵债的新闻。每年折旧的土地使用权摊销等费用,投资溢价等等都在把汇源拖进无底深渊。
正如吴晓波在《大败局》中所描述的那样:过去30年的激情年代,“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办法多一点”既适用政治,也适用商界;但成败皆萧何,在企业家“中国式失败”的黑匣子中同样有三样东西:政商博弈的败局、创业原罪的困扰和职业精神的缺失。
多年以后,人们总在假设,如果没有那次黑天鹅事件,汇源的今天真的会有所不同吗?
3
事实上,即便没有外力干涉,汇源内部也早已危机重重。
更多的问题来自于创始人朱新礼本身。在当年,不止一位朱的身边人士表示,他是一个相当专权的管理者。
波士顿咨询公司曾经给汇源做过的一次咨询访谈,得到的声音都是“总裁决定公司的市场销售总额的目标,我们很少进行市场调查”,“除了月度工资以外我们还有年终奖金,这部分完全由朱总确定,奖金的确定原则我们也不是很清楚”。
汇源长期以来依赖朱新礼个人决策,从公司治理情况来看,汇源集团虽然设立了相应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但是由于朱新礼一人拥有公司的绝对话语权,所以董事会基本被架空。在公司的重大决策方面和内部控制的监督方面,董事会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许多本来需要合作决策的事情只要朱新礼拿定了主意,就算别人不理解也必须执行。
并且,朱新礼几乎有着和农村出身企业家的共同毛病:喜欢任人唯亲,家族式管理。通俗来说就是,家族观念重,有乡土情结,这些创始人往往喜欢在公司安插各种亲戚老乡,享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家族式崇拜。
事实上,后来新东方的俞敏洪和京东的刘强东都因为这种“小农思维”在管理上栽过跟头。但因为资本化程度较高,两家公司受董事会的制约,早已走上现代企业治理之路,当年的汇源却不是这样。
据说,朱新礼一直倚重家人和山东沂源县的乡亲,堪称“中国好老乡”的典范。汇源的管理层和员工差不多70%-80%是山东人,朱新礼的儿女、兄弟、女婿等亲属均在公司担任要职。
如果一个公司超过半数的员工和管理层都是老板的同乡,会产生诸多问题,尤其是对职业经理人来说,这意味着遇到了一个水泼不进的利益阵营,工作难以推进,改革也不会奏效。
汇源高管就曾透露,朱新礼一直想通过引进新鲜血液来实现汇源果汁的跨越式发展,这十年来,他请过可口可乐装瓶厂的高管,请过统一和健力宝高管,请过瑞典利乐公司中国区高管,还请过一帮国内家电连锁的高管,但是每次请高层都是敲锣打鼓决心大,后来都是偃旗息鼓回到原点。
如此内忧外患中,汇源一次又一次错过了翻身的好时机。
4
可惜的是,汇源错失的这十年,也是同期企业异军突起的关键时期。中国饮品界终于摆脱了外资企业主导的局面,本土品牌纷纷迎来了自己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厮杀陆续展开。
和汇源一样,所有消费品牌都在试图寻找维持持续生命力的秘诀,但对于这个坎儿,朱新礼的老朋友娃哈哈集团的创始人宗庆后做得也并不算好。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娃哈哈的战略也相当保守,甚至连代言人都是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更换。虽然宗庆后找来女儿宗馥莉接手,大举开创了高端童装、娃欧商场、AD钙奶巧克力等等,但跨界扩张的结果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几乎与汇源和海澜之家一样,是常年的反面案例。
关于迭代和品牌年轻化,做过半小时中国首富的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可能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相比上述二者的故步自封蹑手蹑脚,农夫山泉不断进化和扩展的策略似乎比较奏效。 2020年9月8日,农夫山泉正式于港交所上市。开盘价为每股39.8港元,总市值达到445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924亿元)。伴随股价起起伏伏,创始人钟睒睒一度跃升中国首富。
从天然水到农夫果园、东方树叶、茶π,与汇源同期诞生的农夫山泉好像还能再战几年。在外界的报道中,钟睒睒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是70年代名副其实的大学生,他做过媒体,是文字高手,营销天才,而这些背景,都与农村出身,从小贫困的朱新礼与宗庆后等人相去甚远。
今年4月份,农夫山泉公布了上市后的首份财报,也是农夫山泉营收首次出现下滑的一年。财报显示,农夫山泉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28.77亿元,相较2019年同比下降4.8%。
作为农夫山泉的核心业务,包装饮用水连续8年保持包装水市场占有率第一,但2020年包装水产品全年收益为139.66亿元,同比下降2.6%。有数据显示,包装饮用水行业的规模增速已逐渐放缓,并在2018年出现了近20年来的首次增速下滑。
但在农夫山泉销量和增速下滑的同时,元气森林和喜茶等品牌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与前辈们的稳扎稳打不同,元气森林和喜茶借助资本的力量,在两三年内便迅速扩大了市场氛围,具有了国民认可度。
甚至在几天前,元气森林刚刚宣布上线自己的矿泉水产品,竞对直指农夫山泉。 据说,农夫山泉迫于压力曾在40天内推出了8款新品,但与瓶装水相比,农夫山泉的其他品牌从未产生过品牌效应。
只能说,每代创始人和企业都各有包袱和局限。汇源所经历的,农夫山泉和元气森林们早晚有一天也会经历。
时间倒退回2008年,在收购当晚,朱新礼曾对媒体感叹:我想稍微休息一下,因为做汇源确确实实是辛苦,没有比它更辛苦了。16年半了,创业的时候我一根白发没有,现在我头发基本上全白了。16年半了我就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尤其在春节等节假日。除了1993年我从瑞士回来考察,病倒了在医院里躺了20天,我从来就没有休息过。”
那个夏末初秋的晚上,签完最后一个字,朱新礼走出了办公室。在占地133万平方米的顺义汇源工业园里,他可能早已预料到后来的结局。
当然不是所有的败局,都以成败论英雄。看得出来,对于做企业这件事,朱新礼早就萌生退意,但那之后,他又坚持了13年。如果当年真能全身而退,现在的人们恐怕只会在赞美朱新礼超高的商业远见的同时,顺带想道上那一句:可惜了,汇源。
哪里可以找到娃哈哈集团的财务报表阿?
财务报表一般记载着经营者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经营者的秘密,一般是不对外透露的,按照有关规定,工商、银行、税务部门都得为纳税人保密,所以除了直接咨询娃哈哈集团以外,没有其他方法。[如果娃哈哈集团是上市公司,你可从《中国证券报》上了解其财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