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2013年财报分析(屈臣氏财报数据)

屈臣氏云店频频被投诉“不发货”线上线下渠道融合或陷困局

《中国 科技 投资》罗晓凡

屈臣氏或正面临线上线下融合困局。

3月18日,A.S. Watson Holdings Limited(下称“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公布了2020年财报。财报显示,屈臣氏期内收益为1596.1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336.99亿元),同比减少6%,此外,屈臣氏中国区业绩以及中国区同店销售额双双下滑。

跑马圈地之下,屈臣氏疲软迹象渐显。近年来,为扭转线下业绩颓势,屈臣氏一直在 探索 线上化转型。其主打的“屈臣氏官方云店”小程序已上线超一年,但仍面临诸多消费者质疑,屈臣氏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尚在进行之中。

“不发货”涉嫌违约

2020年2月,“屈臣氏官方云店”(下称“云店”)小程序正式上线,为消费者提供“闪电送”以及“到店自提”服务。

“闪电送”即消费者在云店下单后,由美团骑手、饿了么骑手送货上门,若距离较远则由快递员送货上门。“闪电送”一般需支付10元左右的运费,而“到店自提”只需消费者凭借“取货码”在附近指定门店取货即可。

云店上线仅六个月,销售额便突破5亿元。然而,云店喜人销售额的背后却面临消费者的种种质疑——其中“下单后却无货”是投诉的重灾区。

*屈臣氏会员日积分兑换活动与女王节“买3免1”活动

3月5日,宁波的杨蓉(化名)参加云店的“买三免一”以及会员日积分兑换活动,但迟迟未收到取货码信息,经电话询问自提的屈臣氏门店后,其店员称“无货”。

当杨蓉追问为何门店无货,而用户依然可以下单时,店员表示云店系统在升级,无法修改门店库存,且产品要预留给团购与到店顾客,暂时无法自提。

此外,店员建议杨蓉可以先取消订单,等下个月有货再下单,或在其他门店下单。而杨蓉认为“买3免1”优惠活动很少见,不愿意取消订单。

在3月5日至3月19日期间,杨蓉多次致电屈臣氏门店以及联系官方微博,但店员总是回复“需要等待”。期间,杨蓉还致电屈臣氏广州总部,其回应称会尽快帮忙处理。而消费者协会以及政府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可以帮忙调解,但无法让该门店立即发货,官微的工作人员则回应称杨蓉可以留下订单编号与联系方式,等待官方客服致电。

最终在3月19号,屈臣氏官方客服致电杨蓉,表示会尽快处理。两天后,门店店长终于联系杨蓉称可以提货。

杨蓉反映的这一情况并非个例,多位消费者向《中国 科技 投资》表示,在云店下单后,使用会员积分抵扣部分金额,以低于平日线下标价购买了商品,然而部分屈臣氏门店却以各种理由不发货。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专家委员赵占领表示,一旦电商构成违约行为,就要承担违约责任,一是继续履行合同,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发货;二是终止合同,消费者可以选择退款并要求商家赔偿消费损失。最终的选择权关键在于消费者,但平台不能以无货为由建议消费者退款。

对于消费者而言,一般会选择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平台的“不发货”行为,而消费者协会对于电商平台没有制约作用,这一途径成效不明显,另外若选择民事诉讼,则往往面临维权成本高于维权收益的窘境。

赵占领指出,关键是要监管部门对上述违约从行政监管的角度予以处罚;其次,建立消费者协会代表消费者提起公益诉讼的制度,对不法商家形成有力制约。

“不发货”与转型之困

无独有偶,近日,许琴(化名)参加云店的限时积分兑换活动,使用9.9个积分抵扣后,原价115元的商品最终只需16元。截至发稿,许琴依然未收到商品,发货门店“北京朝阳北苑华贸”的店员对其表示“没货”。

而目前该商品依然在云店上架售卖,且付款界面显示可以在“北京朝阳北苑华贸”的屈臣氏门店提货。

赵占领就电商平台“下单后却无货”的现象分析称:“某些商家根本就没货,或者货物量很少,但却用很低的价格去吸引消费者下订单,最后再取消订单,这种情况为恶意营销。在这个过程中,商家得到两大好处,一是为企业营销宣传,二是产生了资金交易额,即使最后退钱,但在企业财报的营业额计算中会增加一笔。”

据杨蓉透露,门店店员曾对其表示“(连)总部都有40万的货物缺口”,希望可以理解门店的缺货。就此,《中国 科技 投资》致函屈臣氏,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另一方面,律师李旻称“下单后却无货”也可能是平台出现技术问题,导致消费者下单时所看到的库存与平台或门店的实际库存有出入。

不论如何,对于定位为美容产品零售商的屈臣氏而言,快速补货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若消费者投诉的“下单后不发货”实为库存问题,这或许表明屈臣氏在线上线下的供应链环节尚未彻底打通。

屈臣氏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遍布全国的门店资源与线上云店的整合程度。在消费者观念转变以及新兴美妆零售品牌纷纷崛起的大背景下,屈臣氏自然要面对线下市场份额受挤压的尴尬状况,其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拓展市场份额,加速全渠道融合。

亟待转型

屈臣氏集团于1841年在香港成立,自1989年起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已达32年,是国内最大的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连锁店。

提起屈臣氏则不得不说起其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2015年-2019年屈臣氏中国门店数量连续五年保持双位数增幅,平均每年扩张近300家门店。截至2020年底,屈臣氏国内门店突破4000家。

然而,屈臣氏在高速扩张圈地的同时也面临着业绩疲软的困境。自2015年起,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出现停滞增长,2016年更是出现首次营收负增长,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屈臣氏中国区业绩同比去年下降19%,中国区同店销售额下降21.8%。

一味扩张下,屈臣氏中国区单店收益持续下滑,2015年-2020年屈臣氏中国区店铺增速一直高于同店销售额增速,且近6年间,同店销售额除了2019年出现了2%的小幅正增长,其余年份均处于负增长状态。

*据屈臣氏母公司2015年-2020年财报绘制

与“水深火热”的屈臣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年来,以HARMAY话梅、THE COLORIST调色师、H.E.A.T喜燃等为代表的美妆集合店强势崛起,它们以年轻化的装修风格、自助式的购物体验、多样化的流行品牌成为年轻一族的网红打卡点,更得到了高瓴资本、高榕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的追捧。

新兴的美妆集合店不仅会分流屈臣氏的目标消费群体,也受到更多时下流行国产美妆品牌的欢迎。这些国产美妆品牌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屈臣氏高昂的入驻费、促销费、长账期、销售扣点等要求,转而投向新型美妆集合店的怀抱。

总而言之,快速崛起的美妆零售新势力正进一步冲击屈臣氏原有的线下市场份额,屈臣氏可能很难再通过扩店模式实现业绩增长,连年滑坡的业绩迫使屈臣氏不得不加速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

2017年开始,屈臣氏线上转型动作频频,其与菜鸟、美团等企业合作,将线下门店变为“前置仓”,推出“门店自提”与“闪电送”服务。2018年屈臣氏入驻抖音,加强品牌曝光与订单转化;2019年屈臣氏推出扫码购、会员预约免费化妆等服务升级;2020年屈臣氏正式推出小程序“屈臣氏官方云店”;2021年官宣明星蔡徐坤成为品牌代言人。

一系列的变革助推屈臣氏2020年的电商销售额较去年增长90%,然而,由于电商销售额基数较小,屈臣氏2020年全年收益为1337亿元,同比减少6%。

这家店一个月收入130亿,坐拥1.2亿用户,背后的老板是谁?

在人们眼中,商人都是逐利性的,尤其是对于华人首富李嘉诚来讲更是如此。其实李嘉诚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从地产领域逐渐向多元化领域靠拢,作为中国商界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备受关注。

几十年来,李嘉诚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李氏王国,在人们都关注长江集团与和记黄埔时,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香港的屈臣氏集团,这家企业每年可实现上千亿美元的营收,而屈臣氏就是李嘉诚和记黄埔旗下的产业,也因此被称作是李嘉诚家族的摇钱树。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屈臣氏也是李嘉诚的,屈臣氏是最大的线下化妆品连锁品牌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之一。旗下涉及的产业包括化妆品、电子、零售、食品等多个领域。其中香港最大的连锁超市百佳超市就是屈臣氏旗下的产业。

根据屈臣氏财报显示,2018年屈臣氏营业额高达1680亿,一个月收入达130亿,屈臣氏在全球布局了1.4万家连锁店,涉及国家和地区超过20个。屈臣氏的历史要追溯到1828年,有一个叫做“Watson”的英国人在广州开了一家化妆品店,后来发展成为Watsons品牌,中文名字就叫做屈臣氏。

80年代时,李嘉诚斥资收购了屈臣氏,成为了和记黄埔旗下的产业。从那以后,屈臣氏开始大肆扩展版图,他们首先来到英国,收购了英国本土的Savers连锁店,然后又来到法国与荷兰等国家,收购当地著名的零售企业,通过一些列领域扩张之后,屈臣氏逐渐实行了全球化。

屈臣氏以50亿港币收购法国香水公司之后,便正式在欧洲站稳脚跟,随后开店数量达到1000家,产品逐渐渗透到欧洲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每年的营业额超过100亿。随着人们对于化妆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屈臣氏开始进军中国内地市场,陆续跟万达集团、中粮集团等公司合作。用了8年时间在中国布局了3千家门店,成为内地最大的化妆品连锁品牌。

屈臣氏还积极发展电商业务,如今屈臣氏已经斩收获了1.2亿的线上用户,并且还跟京东、菜鸟等平台合作扩展销售渠道。不过近几年,随着各大电商平台的逐渐崛起,屈臣氏的线下业务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而随着消费者群体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屈臣氏的品牌老化问题和产品创新等问题日益显露,屈臣氏的发展似乎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

2019年,李嘉诚以30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再次蝉联香港首富,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有充足的现金流,而屈臣氏就是保证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虽然屈臣氏不是李家最赚钱的生意,而且近几年的业绩也在下滑,但是屈臣氏仍然是李嘉诚家族不可缺少的核心产业。

屈臣氏为什么被迫转型自救?

日化连锁品牌屈臣氏正在加快拥抱电商。据悉,今年“双11”期间,屈臣氏除了在线上线下展开促销狂欢之外,还推出了“门店速提”和“闪电送”服务。

对此,记者采访的有关业内人士表示,在拥抱电商的背后,屈臣氏告别发展的黄金时代却是事实。屈臣氏在日益严峻的业绩压力下,正在试图依靠互联网

转型自救。然而,在零售商业环境发生巨变的今天,单单通过“上网”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未来,屈臣氏应主动适应当下的新零售变革模式,进一步打造其核心竞

争力,从而突破目前的经营困局。

告别黄金时代 迎来业绩拐点

据了解,今年“双11”期间,屈臣氏除了在线上平台不遗余力地展开强有力促销外,还全新推出“门店速提”和“闪电送”服务。

其中,“门店速提”服务目前已覆盖全国50个城市,顾客可通过天猫屈臣氏官方旗舰店、屈臣氏中国官方商城APP,进入“门店速提”专区进行选购,指定门店线上下单,凭短信通知到门店取货。

“闪电送”服务则是与饿了么展开的战略合作。顾客在屈臣氏中国官方商城APP或屈臣氏莴笋APP闪电送专区下单后,店铺会收到信息并确认订单,安排骑士到店取货,并于2小时内将商品送到顾客手上。

业内人士指出,屈臣氏在加快拥抱互联网的背后,或是其告别黄金时代,迎来业绩拐点之后的背水之战。

公开资料显示,1989年,屈臣氏正式进军中国内地市场。自2005年起,屈臣氏开启快速扩张步伐。2007年,屈臣氏在江苏南京拥有了它在中国的第300家分店。截至今年6月30日,屈臣氏中国区店铺数量达到3014家,注册会员人数超过6000万。

虽然仍在持续扩张,屈臣氏的业绩却早已陷入泥沼。2016年,屈臣氏在中国首次出现了业绩负增长。当年财报显示,屈臣氏中国区营收为209亿港元,较2015年下滑4%。同期屈臣氏平均单店产出较2015年可比零售下滑约10%。

2017年中期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屈臣氏中国区营收106.15亿港元,其中,屈臣氏中国上半年同比店铺销售额下降6.2%。

深处业绩压力下的屈臣氏开始进行变革。今年3月,屈臣氏中国行政总裁罗敬仁因个人原因请辞,由首席营运官高宏达接任。高宏达开始了一系列措施进

行战略调整,包括装修升级老店铺、增加彩妆和日韩药妆品牌、试点共享导购项目和拓展电商渠道等。时至今日,相关调整还在进行之中。

一位连锁零售行业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曾经作为传统零售商标杆的屈臣氏一度因为商业定位精准、布局合理、供应链系统完善获

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屈臣氏强大的选址和供应商管理能力使得它引领了很长时间的商业神话,并成就了很多美妆和快消品牌。“然而,对于如今的零售市场来说,

商业物业的选择,优质的供应商管理,个性、时尚的店铺零售管理这些核心优势的附加值逐渐在降低。”

遭遇多方夹击

精准的目标消费群定位以及成功的品牌经营结构,是屈臣氏取得过去十年业绩神话的关键。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自有品牌老化、市场竞争激烈、电商冲击剧烈是导致屈臣氏在中国市场业绩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屈臣氏店里的产品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进口品牌、本土品牌、自有产品。其中,自有品牌占比约为30%至35%,包括集团拥有的品牌、总经销代理的品牌以及定向采购的产品。由于规模较大、具有价格优势等,自有品牌一度成为屈臣氏的主要利润来源。

不过,如今屈臣氏自有品牌老化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例如,曾经广受欢迎的骨胶原和燕窝系列由于产品包装多年不变,消费者已经产生审美疲劳。加上

2016年底,屈臣氏自有品牌美丽加芬生产的蜗牛养肤提拉面膜曾出现过质量问题被下架,消费者对屈臣氏的部分自有品牌已经失去了信任。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为了追求高利润,屈臣氏持续上架更多自有品牌,却并未加大力度引进更流行、高端的进口品牌,增加入驻本土品牌。当其定位、入驻品牌、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后,屈臣氏开始向三四线城市扩张,通过下沉市场和增加店铺数量保障营收。

2016年8月,时任屈臣氏中国行政总裁罗敬仁也曾公开表示,屈臣氏未来店铺扩张的重心是对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在3800家的店铺规划中,屈臣氏希望一二线城市占2255家,而三四线城市则占到1545家。

从日化行业本身的竞争环境来看,一二线城市中,屈臣氏不仅要遭遇万宁等劲敌,还要面临由于消费升级带来的高端日化市场的冲击,屈臣氏曾经的消费

主体已经变成35岁以上的年纪,这些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层次已经显著提高。即便屈臣氏将渠道下沉至三四线城市,也仍将面临娇兰佳人、植物医生等本土美妆连锁

店的多面夹击。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电商和新零售的冲击或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中国的化妆品行业已经迎来了电商时代,美容电商的出现引发了新零售的浪潮。但这个时间段,屈臣氏仍沉寂在不断开疆拓土、增加店面数量以求规模效应上,错过了电商发展的黄金时间。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副研究员赵剑波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屈臣氏的经营困境,看似源于电商网络购物的替代,抑或万宁等业务模式相似者的竞争,究其根本在于没有真正抓住“新零售”模式的风口。

上述连锁零售行业专家也告诉记者,屈臣氏目前虽然开通了电商入口,却远没有解决新零售中“品牌互动”、“社交性”这两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未能有效利用屈臣氏几十年以来积累的大量消费者数据和运营数据。

“一方面屈臣氏急于转型,另一方面由于巨大的门店体量,使得屈臣氏很难放手一搏。在规模巨大的中国市场,屈臣氏暂时找到了向三四线城市要潜力的

出路,这些城市,门店的生存空间仍然较大,也正基于此,屈臣氏目前仍能保持一定的拓展速度,但这绝不是根本解决之道。”这位专家表示。

适应新零售变革迫在眉睫

有专家表示,目前零售大环境已经发生剧烈变化,屈臣氏理应在新零售的语境下,加速实现变革。

“不管是传统百货商场,还是包括苏宁、国美、红星美凯龙等在内的专业零售渠道,在新零售的冲击下,都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在此情境下,建议屈

臣氏在目前尚手握大量商业地产和供应商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建立更年轻化的、差异化的消费和品牌认知模式。”上述零售连锁行业专家

说。

而在赵剑波看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立体验式社群经济模式、打造基于情感经济学的“小确幸”模式,也有助于打造屈臣氏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转型。

首先,在发展新零售模式上,应注重虚实融合或者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事实上,不管网络经济如何发展,单凭网络购物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消费者仍然需要线下的体验和社交。相比盒马鲜生等线下店创新不断,屈臣氏二十年如一日的门店模式应该得到改变。

二是发展体验经济和社群经济。面对网络经济的冲击,屈臣氏选择了“上网”,发展网上销售渠道,这显然是不够的。“体验”往往是网络购物难以替代

的。除了体验,不同的社群和门店之间还能够利用互联网形成互动。线下店的未来将是利用互联网发展体验经济和社群经济。未来消费者的需求仅靠网络购物、大型

超市都已经很难满足,只有以本土化、本地化为特征的社区经济和社群经济模式才有竞争力。

三是多些“小确幸”元素。屈臣氏的答案不在于构建网络销售渠道,而是要通过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那些阿里、京东所不能够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在大规

模经济时代,屈臣氏利用基于细分市场的差异化构建了区别于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的业务模式。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屈臣氏也要基于网络工具创造出体验经济或社群经

济模式,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创造模式。在美好生活时代,屈臣氏更应该引领消费者“追求幸福”。相对于现有的标准化连锁经营,打造基于情感经济学的“小确

幸”模式将更加有助于企业的转型。

在中国就要适应中国的生存模式。

在哪能找到屈臣氏的财务报表

春天百货一楼、河西通程商业广场一楼左、东塘金色家族、雨花亭沃尔马 追问: 不好意思,莪刚到 长沙 没多久。所以迩说的这些地方不是很认识,能说在哪个区或者在哪个地段、离哪里比较近。 回 春天百货在芙蓉区五一大道的五一广场。 通程商业广场 在河西岳麓区荣湾镇,五一路大桥过河左手边即是。 金色家族 在雨花区东塘立交桥西北侧。沃尔玛在雨花区雨花亭嘉信茂广场。 韶山 路上东塘南过去两三站路的样子。 够清楚了吧?再不行就没办法了,你告诉我你在哪里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