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因美2021年财报分析(贝因美2021年业绩)

看飞鹤、伊利、澳优、蒙牛、雅士利等半年报,头部角逐战正上演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持续影响,大家都相对更加关注乳企的销量和战绩。近一个月,飞鹤、伊利、澳优、健合、蒙牛、雅士利、贝因美等乳企的半年财报都已陆续发布,部分乳企表现出的业绩比我们预料中更佳,那究竟不同乳企之间,情况如何呢?

飞鹤、澳优营收利润双增长,伊利、健合正增长

为方便大家对比不同乳企之间的营收、净利润以及净利润占总营收的比例,笔者统计了下表:

如上图所示,从总营收增速来看,仅有飞鹤、澳优、贝因美3家乳企保持双位数增长,但是伊利的奶粉及奶制品业务以超高的51.51%的增速增长;伊利、健合两家乳企总营收保持个位数增长,但是健合奶粉业务微降2.62%;蒙牛和雅士利公司总营收增速微降,但是蒙牛奶粉业务营收今年上半年大幅下滑,增速下降46.15%。

从净利润多少排名来看,上表中伊利营收473.44亿元,净利润为37.35亿元;其次是飞鹤营收87.07亿元,净利润为27.53亿元;第三是蒙牛营收375.34亿元,净利润为12.12亿元;第四是健合营收51.67亿元,净利润为7.18亿元;第五是澳优营收38.59亿元,净利润为5.75亿元;第六是贝因美营收14.87亿元,净利润为0.48亿元;第七为雅士利营收16.45亿元,净利润为0.34亿元。由此可见,营收高不一定净利润就高,还得衡量乳企的盈利能力。

所以从净利润占总营收的比例来看,飞鹤最高,占比高达31.62%,其次澳优比健合微高1%,在14%左右;伊利比蒙牛约高4.7%。这个占比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乳企盈利能力的高低,但还要考虑乳企上半年投建的项目等。

从营收规模、产业布局、战略定位等方面来看,我们将伊利与蒙牛;健合和澳优;雅士利和贝因美分为3组进行分析,方便大家更加清晰:

伊利PK蒙牛

伊利和蒙牛都是综合型的国际大乳企,据最近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乳业20强”榜单显示,伊利从2019年的第8名跃迁至第5名,蒙牛从2019年的第10名升成今年的第8名,至此,伊利、蒙牛都处于全球乳业前十强。

从上半年营收来看,伊利以5.29%的增速增长,蒙牛以-5.80%的增速增长,两家乳企相差11.09%,营收相差98.1亿元,净利润相差25.23亿元。

从不同业务营收来看,伊利和蒙牛的最大业务都是液态奶产品,伊利今年液态奶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为74.86%,蒙牛为86.76%,两家乳企上半年液态奶营收增速都出现微降,伊利比蒙牛增速下降快0.29%;伊利的冷饮业务占比总营收为10.28%,蒙牛的冰淇淋产品业务占比总营收为5.94%,两家乳企这两个业务板块都保持正增长,只是伊利增速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伊利的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占比总营收为14.03%,蒙牛奶粉业务占比总营收为6.08%,两家乳企奶粉业务形成较大反差,伊利奶粉及奶制品保持51.51%的增速增长,蒙牛却以46.15%的增速下降,奶粉及奶制品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伊利液体乳业务增速微降带来的整体影响。

澳优PK健合

澳优和健合都是定位国际化的两家乳企,从布局的业务板块来看,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在营养品上,澳优将营养品业务提升到了公司战略层面,健合的营养品本身就是业务支柱之一。

从营收规模来看,澳优与健合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从增速来看,近几年澳优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如上图所示,两家乳企净利润占总营收的占比差不多,澳优比健合高1%。

从业务板块来看,合生元作为一家以益生菌“出道”的乳企,在营养品业务上走在众多乳企前列,今年上半年健合益生菌补充品以45.33%的增速达营收8.56亿元,而澳优近两年也在加大营养品的布局,比如今年7月份推出了爱益森益生菌。从布局的奶粉品类来看,澳优旗下的佳贝艾特成为羊奶粉行业佼佼者,今年上半年以25.5%的增速实现销售收入16.56亿元,而去年健合也推出了羊奶粉合生元可贝思,今年上半年取得收入1.323亿元。在有机奶粉品类上,健合旗下的合生元爱思时光与澳优旗下的悠蓝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雅士利PK贝因美

无论是从近两年营收规模还是增长速度来看,雅士利和贝因美都有一定的可比性。

从今年上半年来看,雅士利在营收上比贝因美高1.58亿元,相比去年上半年雅士利比贝因美营收多4.51亿元,今年这个差距拉得更近了。从净利润占比总营收的比例来看,雅士利和贝因美都不高,今年上半年贝因美略高雅士利1%;从奶粉通过配方注册的数量来看,贝因美和蒙牛雅士利通过注册婴配粉数量在整个奶粉行业都位列前茅。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当今奶粉行业主流乳企的竞争非常激烈,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但是存量竞争时代,乳企更需清晰战略目标,聚焦资源,提高渠道渗透率,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期待年终各大乳企的更佳表现!

贝因美:要活着做强

文/海哥 (公众号:海哥商业观察 ID:hgsygc)

二十八年如一日,而今迈步从头越。

对于创立贝因美28年的谢宏而言,现在的贝因美一定不是他“理想中的样子”。

11月1日,贝因美创始人谢宏在致全体员工的一封内部信中首次谈到贝因美近年所面临的困境,并对贝因美的未来提出新的思考。他表示,这几年贝因美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活着做强”。

未来,贝因美要“始终不一般,坚持做自己”。 谢宏对自己及团队提出要求要“从头越”,不抱怨、积极面对,打硬仗、打持久战,回到源头、回归初心。谢宏重申,“请不要再把贝因美当乳业”。他认为, 亲子(家庭)消费领域才是贝因美的蓝海,坚持走母婴生态圈路线,才是应对互联网化、发挥贝因美优势的竞争战略。

在2011年贝因美上市的高光时刻隐退,因为贝因美业绩的剧烈波动,谢宏于两年前重出江湖。谢宏复出的首要任务是拯救贝因美于水火。第一年摘帽ST,调整产品,营收重回增长,连续5个季度盈利—— 一场轰轰烈烈的再造贝因美的运动战打响。

不过,这场战役注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场持久战。

1

皆为序章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回顾贝因美走过的28年,有过高光时刻,也曾坠入黑暗。谢宏在内部信中坦言,“2008年逆势上扬,接下来IPO上市,油门加满,高歌猛进;但是又被紧急踩了一脚刹车,然后一路下滑,甚至是被ST跌到谷底,再到慢慢一步步重新走出来……一路走来,很多人都说看不懂贝因美。”

其实,外界不是看不懂贝因美。贝因美的过去是清晰的,人们看不懂是源于对其未来前景的模糊。2011年贝因美上市,成为国产奶粉第一股;2013年,贝因美成为国产第一,当年营收达61.2亿,净利润则高达7.2亿。2015年,贝因美市值一度超过300亿元。然而,接下来几年,因为外部奶粉大环境以及原材料涨价等各种原因,贝因美的营收出现下滑。

在这样的背景下,贝因美创始人谢宏再次出山。谢宏对贝因美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包括战略重建、重构品牌、单品策略、推行经销商制、实施股权激励等方面。2019年,贝因美营收近年来首次止跌回升,同比增长12.3%达28亿元。

据2020年前三季度财报,贝因美1-9月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20509万元,同比增加18768万元,同比上升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80万元,同比增加15674万元,增加147.95% 。

营收能继续增长就有希望,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基于此,贝因美的其他业绩指标就有可能陆续改善。前三季度,贝因美主营产品收入增加近11%,主营业务毛利增加2.64%,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5.58%。

种种迹象都表明,谢宏回归后的贝因美正在逐步调整、走向正轨。 但是,这些并不足以正在改变贝因美的大局。贝因美现在面临的是更加强大的对手和全新的商业环境。

一切都得从头再来。

2

重新创业

根据谢宏2018年制定的“五年规划”,贝因美新的定位是“ 育儿 专家,亲子顾问”,重回母婴生态圈建设,帮助宝宝 健康 成长、帮助妈妈成就母爱、帮助家庭幸福和谐。

从“规划”可以看出,谢宏骨子里从来就没有把贝因美当作是一家单纯乳业公司。在内部信中,他再次重申了这一点。 未来,贝因美将重点进军亲子(家庭)消费领域,坚持走母婴生态圈路线,以应对互联网化的市场竞争并发挥自身优势。

那么,贝因美未来的出路在哪里,谢宏又该怎么出牌呢?

谢宏认为, 规模大并不是贝因美的最终目标,能力强才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优秀、能够长久走下去的标准。贝因美未来要着重提升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竞争能力三大能力。

据此,可以初步判断贝因美的重生之路大概的方向:

一是持续强化核心单品战略、做强高端。 在现在的处境下,贝因美必然将继续聚焦主营产品,才能稳住营收和利润的基本盘。据2019年年报,贝因美爱加已成为10亿单品,同比增长35.15%。2020年上半年,即便在疫情之下,爱加依然取得了20.57%的增长。

超级单品IP目前已经被证明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2018年,飞鹤旗下单品星飞帆一年就卖了超过50亿元。致力于提升婴儿抵抗力的爱加,必然会被贝因美寄予厚望,尤其是在防护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

二是开辟新战线。 从贝因美目前的营收结构看,90%依然是配方奶粉,约10%是营养品等。配方奶未来会主要交给爱加等重点单品去攻打。营养品也会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消费点。但是,真正可能对贝因美未来构成主要影响的却是“母婴生态圈”。

谢宏口中的“母婴生态圈”到底是什么? 外界对此并不明白,甚至有些疑虑。

实际上,这可以从贝因美的定增方案中看到一些眉目。在其12亿元募资计划中,将投入2.35亿元建“年产2万吨配方南方及区域配送中心项目”,投4.55亿元建新零售终端赋能项目。未来, 贝因美将打造亲子E站、智能云货架、移动智能终端等数字化零售系统赋能门店。

目前,线下母婴门店仍然是母婴商品选购主力渠道。数据显示,2018年母婴店渠道占母婴产品总市场份额达到56%,预计2023年将增长到60%。因此,可以看出, 贝因美的“生态圈建设”即将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它不是产品的逻辑,而是互联网工具、平台的逻辑,最终将亲子关系、消费需求与产品、品牌等有效链接起来。这将是酝酿贝因美未来变局的关键点,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第三,重新创业,锻造一支打硬仗、持久战的团队。战略终究要靠人去落地。 上层的分歧,基层的执行不力,都可能葬送一切美好的愿景。实际上,谢宏对贝因美面临的格局是十分清晰的。与贝因美坚持的方向有分歧的股东,一定是要分手的。而对团队,从自己到高层到每一个基层员工,谢宏都要求,要客观承认问题、承担责任、积极面对,要以“舍我其谁”的心态打持久战。

同时, 贝因美将义无反顾推进“合伙人”制,全力开展“全员营销”,推动全面 数智化 转型。 谢宏强调,“理想中的贝因美”,就是“始终不一般,坚持做自己”。

毫无疑问,谢宏已经扛起了带领团队重拾河山的大旗。

3

结语

谢宏复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过半。新的布局版图也即将浮出水面,开启贝因美重生之路。尽管,眼下的贝因美还面临诸多挑战,但是当它开始脚踏实地逐步改善,积小胜为大胜,贝因美迎来新生并非不可期待。

在商业 历史 上,像谢宏一样二度出山并力挽狂澜的大佬不在少数,比如乔布斯、柳传志、李宁。 一个品牌,其实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创始人的灵魂;一旦创始人回归,一切往往都更容易回归正轨,并创造更大的辉煌。

对于复出仅仅两年多的谢宏,人们可以给他多一点耐心。

曾经的奶粉第一股贝因美,5年亏损超20亿,怎么回事

这是由于贝因美奶粉厂家以及企业受到了一些影响,再加上现在的新生人数量越来越少,所以购买奶粉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所以才导致了企业的亏损。

贝因美股价为什么会跌的这么低?

前言:想必现在在股票市场上的股民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贝因美现在的股价一直都进行下跌,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贝因美现在的股价一直跌得这么快呢?小编想根据自己的一些观点进行一下分析。

一、国家的相关政策

事实上现在国家一直都在鼓励夫妻生孩子,自从去年中国也一直都在鼓励放开二孩政策,但是很多年轻的夫妻还是不愿意生孩子,现在国家甚至还出台了三胎有关的政策,不过这这个政策出行之后也引起了很多年轻人在网络上的热议,很多年轻人都说自己不愿意生孩子,是因为自己养活不了这个孩子,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谁还愿意生孩子呢?所以虽然国家政策正在鼓励妇女生孩子,但是这种愿望可能会跟现实有一些落差,那这对贝因美后来的事业发展,可能也会带来一些影响和波动。

二、互联网文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现在的社会其实就是网络社会,谁落后了谁就要挨打,如果企业在技术层面跟不上现在时代的潮流,那终将会被社会淘汰。现在我们通过观看贝因美在网络上的销售情况,也可以看到贝因美在淘宝或者是京东这样的网站销售量是不太高的。其实这也可以看出这个企业在进行互联网销售模式转型上存在一些问题,有可能是自己前期的宣传不够。所以这也会对贝因美的销售产生很大影响,现在国外的牌子也越来越多,都在争夺中国的市场。

三、结语

其实中国的政府一直都想要去加强孩子母乳喂养宣传,所以奶粉这个产业在中国的市场已经在进行压缩了。但是贝因美这个企业的计划是想要在中国儿童的奶粉市场上达到一个目的,但是现在跟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是不太符合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贝因美的股份一直在进行下降的原因。

17家上市乳企的Q3财报隐藏的“喜与愁”

品牌集中度持续提高,国内乳粉市场可能要迎来真正的“大变天”。

还没从2019年的经济寒冬中走出,又一头扎进了被疫情包围的2020年,“冷空气”的持续攻击,让母婴行业的各细分领域加速进入洗牌期,竞争愈加激烈。

自10月开始,中外各大乳企陆续向外递交了2020年第三季度的成绩单。

从现有的17份报告中来看: 大多数本土乳企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也有小部分本土乳企已实现扭亏,而外资头部品牌在中国市场无论是在销量上还是增速上都出现了明显下滑。

品牌集中度持续提高,国内乳企市场格局出现变化。

被誉为“白马股”的伊利发布业绩后股价闪崩,蒸发262亿元

作为国内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的伊利,1-9月以735.06亿元的总营收、60.24亿元的净利润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就在其发布财报的第二天,这支白马股开盘后股价大跳水直至跌停,仅一交易日就蒸发了262亿元。

伊利

从数字上来看,伊利的业绩呈双增长态势,不过为何会惨遭高位跌停呢?

对此,业内人士猜测,可能是和第三季度业绩增速不及预期有关。

据了解,伊利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2.49%至268.7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2.28%至25.92亿元。

反观第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分别为261.62亿元和22.89亿元,同比增长11.08%和23.73%。

由此不难看出,伊利Q3业绩增速要明显低于Q2。

而对于上市公司因“业绩不及预期”引起的崩盘,华西证券指出,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估值偏高。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伊利提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2019-2023)》。

根据公告显示,本计划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分五期解除限售,业绩考核解禁指标以2018年为基准,2019~2023年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8%、18%、28%、38%、48%;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5%。

从本次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来看,1-9月,伊利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下称“扣非净利润”)增长了10.32%。

也就是说,第四季度只要完成与第三季度同样的增速,即可完成考核目标。

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不确定,伊利能否成功完成目标还需继续观望。

皇氏、燕塘、科迪、天润等区域乳企几家欢喜几家愁

作为区域性代表乳企:科迪乳业、天润乳业、燕塘乳业、三元股份、天润乳业、新乳业利润差异明显。

其中一度亏损的皇氏集团在经过调整经营结构,加强聚焦主业后成效显著,1-9月实现营收17.09亿元,同比增加8.12%;净利润0.33亿元,同比增加64.39%;扣非净利润59.43万,同比增长118.15%。

在第三季度中更是实现营收营收6.95亿元,同比增加16.39%;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加509.1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0.22亿元,同比增加2338.32%。

同样天润乳业1-9月也实现营收13.19亿元,同比增加8.34%;净利润1.20亿元,同比增加2.17%;扣非净利润1.28亿元,同比增加3.83%。

新乳业第三季度财报实现营收21.01亿元,同比增加39.00%;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加45.46%;扣非净利润0.93亿元,同比增加52.51%。1-9月实现营收46.57亿元,同比增加10.32%;净利润1.85亿元,同比增加3.70%;扣非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减少5.51%。

与之相反的是, 燕塘乳业和科迪乳业两家生意惨淡。

从财报中获悉,燕塘乳业第三季度实现营收4.91亿元,同比增加25.04%;净利润0.36亿元,同比下降18.32%。

燕塘乳业

并且 事实上,今年前三季度燕塘乳业一直都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状态。

财报显示:1-9月实现营收11.94亿元,同比增加9.35%;净利润0.96亿元,同比下降13.08%。

对于此次下滑,燕塘乳业并未在财报中表明原因。

但 有业内人士猜测可能是其大单品缺乏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以及过分依赖广东市场所致 (根据其2018年、2019年财报显示:燕塘乳业在广东省内(珠三角地区及以外地区)产生的营收在其总营收中的占比高达97%以上)。

此外,今年9月, 在燕塘乳业挂帅近7年的董事长黄宣因另有任用申请辞去了燕塘乳业第四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

据了解,在黄宣在职的2014-2019年间,燕塘乳业除了2018年出现利润下滑外,其余几年营收和净利润均是正向增长状态。

而此次高层变动,不知会对燕塘乳业后续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科迪乳业

此外,曾经缔造网红“小白奶”的科迪乳业因一场谎言被戳破如今已是深陷泥潭,财报显示: 科迪乳业虽然第三季度实现扭亏,但仍不能挽救其业绩的颓势。

财报显示:前三季度科迪乳业实现营收4.67亿元,同比减少37.65%;净利润0.01亿元,同比减少96.85%; 扣非净利润-0.21亿元,同比减少172.00%, 成为2020年前三季度亏损幅度较大的乳企之一。

日前,科迪集团发布关于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股东建议函回复的公告表示,预计,在1年内用实物资产、土地、商标无形资产及不少于2亿的货币资金等偿还全部欠款,部分资产所有权转移存在法律障碍,科迪集团正在积极办理解除手续,确保在1年内提前完成清偿。

三元

除却科迪乳业外,业绩亏损较大的还有三元乳业。

财报显示:前三季度,三元实现营收54.21亿元,同比减少13.73%;净利润-0.46亿元,同比下降122.67%; 扣非净利润-0.59亿元,同比减少142.86%。

从业绩表现来看,三元显然有些差强人意。

要知道作为北京地区的“奶业大佬”,三元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长大(北京市政府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公司),即使在亏损状态也可以依靠政府的强势"补贴输血"化险为夷。

但是随着三鹿、太子奶等一个个“拖油瓶”的上身,让本就没有拿的出手的大单品,以及渠道商网络元气大伤的三元乳业业绩持续下滑,即使在“背后有人”的情况下,也最终回天乏术。

上游牧场:几家欢喜几家愁

从目前披露财报的上游牧场来看,庄园牧场业绩仍未实现反转,而西部牧业已实现扭亏。

财报显示:西部牧业第三季度财报实现营收2.32亿元,同比增加27.64%;净利润0.04亿元,同比增加781.41%;扣非净利润0.03亿元,同比增加232.10%

而庄园牧场第三季度财报实现营收2.01亿元,同比减少3.87%;净利润0.08亿元,同比减少28.42%;扣非净利润0.07亿元,同比减少45.20%。

同样,庄园牧场业绩也是连年下滑,2016年-2019年,庄园牧场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66亿元、6.28亿元、6.58亿元和8.14亿元,其中,2016年-2018年的营收几乎是原地踏步;2016年-2019年净利润分别为0.76亿元、0.68亿元、0.64亿元和0.51亿元。

而今年前三季度营收5.26亿元,同比减少13.2%;净利润0.06,同比减少83.69%。

为了挽回业绩,近两年来庄园牧场也做了许多努力。

2019年底,为加快奶源基地建设,庄园牧场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4300万股A股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3.8亿元,用于“金川区万头奶牛养殖循环产业园项目”及“偿还银行借款”。

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一举措还并未起到提振业绩的作用。

贝因美、光明等曾经优势大佬,逐渐落于人后

曾在乳制品行业叱咤风云的贝因美和光明乳业的业绩也并不乐观,脱帽后贝因美业绩持续在亏损和盈利边缘疯狂试探,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其实现营收7.18亿元,同比下降0.53%;净利润0.08亿元,同比下降50.12%; 扣非净利润-0.18亿元,同比下降322.84%。

贝因美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贝因美曾在之前的业绩公告中表示,原因有二:

1)后疫情时期,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2)消费者更为注重消费体验和产品的性价比,导致品类销售结构变化和业绩相应变动。

但是面对下滑,贝因美也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譬如发布定增预案,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不超过12亿元,用于新零售终端赋能等项目及补充资金,不过由于此举违反了深交所相关规定,所以只能被迫终止。

此外,根据此次披露的财报获悉,贝因美目前的存货高达5亿,而这只是账面上的存货,可能还不包括渠道和托盘商的存货,高额存货让贝因美早早的就拿出了3265.55万元做好了计提跌价的准备。

日前,谢宏对外表示:“我始终认为亲子(家庭)消费领域才是我们的蓝海”。

可是连奶粉这一科都还没做好的贝因美,去做全品类是否又能成功呢?

光明

而作为昔日与蒙牛、伊利齐头并进的“三雄”之一,光明也早已不能同日而语。

财报显示:1-9月,光明实现营收187.25亿元,同比增加9.26%;净利润4.26亿元,同比下降4.16%;扣非净利润3.21亿元,同比下降32.14%。

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持续掉队,让光明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品牌声量的措施。

譬如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但是由于受委托方在一则视频广告中未将中国领土表示完整,而光明乳业又未将审核工作做仔细,导致自身被罚款30万,引起了 社会 热议。

虽然广告确有提振业绩的功能,但在如今这个传播过度的 社会 中,是否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和增加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粘性值得考量。

熊猫、均瑶等新上市乳企,偏科严重

熊猫乳业和均瑶乳业都是股市近期的新晋企业,其中熊猫乳品的主营业务为浓缩乳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乳品贸易,主要产品包括“熊猫”牌系列调制甜炼乳、全脂甜炼乳、调制淡炼乳、全脂淡炼乳、甜奶酱、马苏里拉奶酪、奶酪棒、稀奶油等。

从最新披露的财报来看,第三季度熊猫乳品实现营收2.01亿元,同比增加3.26%;净利润0.27亿元,同比下降8.23%。

但是1-9月实现营收4.37亿元,同比增加6.98%;净利润0.38亿元,同比减少4.73%。

随着熊猫乳品的上市,其自身问题逐一显露, 包括熊猫乳品对核心产品“炼乳”倚仗过重。

相关资料显示,2016-2018年度以及2019年1-9月,熊猫乳品浓缩乳制品销售收入分别为2.77亿元、3.62亿元、4.51亿元以及2.83亿元,占公司整体主营业务收入的67.98%、67.95%、75.15%以及69.52%。

众所周知,过度依赖某一个产品,意味着企业面对的风险就越大,而偏科的熊猫乳品提升企业产品矩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的还有均瑶乳业,据了解,均瑶乳业主要生产乳制品、含乳饮料和植物饮料。

翻阅其以往财报,2017年-2019年,均瑶乳业收入分别为11.46亿元、12.87亿元和12.46亿元,而乳酸菌饮品占比分别为98.6%、97.2%和93.7%。

产品线单一导致其自身市场受限,而这也体现在其财报中。

据悉,1-9月,均瑶乳业实现营收7.10亿元,同比减少27.41%;净利润1.97亿元,同比减少33.84%;扣非净利润1.62亿元,同比减少37.26%。

外资乳企增速下滑、销量下降,

国内市场面临洗牌

除本土乳企外,雅培、美赞臣、美赞臣、雀巢(包括惠氏)等外资乳业也纷纷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的业绩,但 相较于本土头部乳企的高增速发展,外资乳企从整体情况来看,增速和销量明显放缓。

其中雅培婴幼儿营养品业务第三季度的全球销售额为19.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8.24亿元),同比增长2.6%。

但是雅培表示, 在大中华区的挑战性环境抵消了东南亚带来的增长。

达能专业特殊营养品业务营收16.98亿欧元,同比下降5.7%。

而 作为达能第二大“战区”的中国市场,因奶粉业务表现不佳出现了双位数下滑,致使其全球专业特殊营养品业务销量和销售额均下降约2.9%。

美赞臣母公司利洁时发布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利洁时旗下的营养品业务同比增长4.1%,达到8.06亿英镑;其中,婴幼儿营养品(注:IFCN,即美赞臣奶粉业务)同比持平,与上半年相比有所上涨。

雀巢旗下惠氏婴幼儿奶粉在中国市场销售继续萎缩, 但对于惠氏在中国销售情况不佳的原因,雀巢在报告中并未解释。

随着本土乳企不断倒逼自己向上游产业、科研技术、数字化工程要红利,以及消费者教育的持续深化,不难想象,中国乳粉市场将真正迎来“大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