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保险行业数据(2022年保险行业数据分析)

保险守护稳稳的幸福 富德生命人寿2022年上半年赔付超18亿

7月8日,第十个“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如期而至,国内多家保险机构围绕“奋进新征程,保险守护稳稳的幸福”主题,从线上到线下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强与 社会 公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富德生命人寿35家分公司也积极开展了“保险 科技 幸福生活”等一系列活动,引导保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增强保险意识。

理赔金额持续攀升,重疾及医疗理赔占比近七成

中国银保监会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人身险公司在2021年的赔付支出为6761亿元,同比增长12.18%。从各公司公布的数据看,大部分保险公司的理赔金额同比增长。

2021年,富德生命人寿理赔总金额为35.8亿元,同比增长27.93%。在刚刚发布的“半年度理赔报告”中,富德生命人寿今年上半年的理赔金额依然保持了上涨态势。

2022年上半年,富德生命人寿平均每天赔付金额超1000万元,总计理赔金额超18亿元,豁免保费超3亿元,重疾及医疗理赔合计占比近七成。其中,重疾理赔超6亿,占比35.37%;医疗理赔超5.8亿元,占比32.05%。

中年出险最高,保险保障有待进一步提升

“半年度理赔报告”从年龄、性别、高发疾病等方面一一进行了梳理。

在各年龄段中,中年重疾出险最高,理赔人群主要集中在46-69岁阶段,占比63.36%。从五大重疾理赔案中可以发现,出险年龄主要集中在35-45岁,重疾发病率有年轻化的趋势。进一步来看,恶性肿瘤仍是重疾理赔的第一大病因,占比高达72.88%;按照性别划分,女性的重疾出险占比59.71%,男性重疾占比40.29%;从性别来看,男性高发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肺癌、甲状腺癌居前三位,女性高发疾病中,甲状腺癌、乳腺癌、肺癌居前三。

在2022年上半年的医疗赔付中,疾病医疗占比75.89%,远超意外医疗。从年龄分布来看,46-69岁占比近半,达46.00%。而从五大医疗理赔案中,出险年龄同样集中在中年阶段。

总体来看,无论是重疾还是医疗,中年人都是出险赔付占比最高的人群,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中年人,在为家人的幸福生活拼搏的同时,也要适当提升自身的保险保障,以便能够更从容地应对 健康 风险,守护家庭幸福。

事实上,让商业 健康 保险成为推动医疗保障事业 健康 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去年6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就《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稿)》向 社会 公开征求意见,提出鼓励发展商业 健康 保险,支持商业保险公司扩大重疾险等保险产品范围。

科技 赋能助力理赔体验持续优化

理赔作为保险最为核心的环节,如何借助保险 科技 持续提升理赔服务体验,提升用户幸福感、获得感,成为当前诸多险企共同的课题。

近年来,保险 科技 在赋能保险业务创新、提升保险服务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成为保险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之一。尤其自疫情暴发以来,各保险机构不断强化新技术运用,畅通线上渠道,在打造线上“零接触”保险服务的过程中取得积极成效。

富德生命人寿“半年度理赔报告”显示,该公司2022年上半年申请支付时效缩短至1.27天,其中小额理赔平均索赔支付周期为0.15天,件均审核时效0.94天,件均结案时效1.07天。

透过数据看服务,赔付件数和赔付金额的持续增长、支付时效的提升,是富德生命人寿不断升级、完善智能服务体系的结果。

近年来,在 科技 赋能、服务赋能战略引领下,富德生命人寿积极 探索 电子化绿色金融,积极利用生物人脸识别、电子签名、OCR、大数据等技术,在保单全生命周期中应用,为客户打造优质、高效的全流程电子化、智能化的保单服务。

在理赔方面,富德生命人寿相继推出“云赔、快赔、掌中赔”等服务,创新理赔服务模式,打造“生命锦理”,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智能化的理赔服务。通过人工智能理赔、直赔服务,进一步加快理赔服务时效,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快速的理赔服务。

保险业2021年回顾与2022年展望:唯有变革重构 方能先见曙光

即将过去的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关键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保险业新发展时期的开启之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强调保险的服务功能,是对新时期新形势下 社会 民生所产生的新需求的有力回应。报告将服务功能提升到与保险保障功能相同的地位,既是对保险业独特功能的肯定,也为我国保险业“十四五”时期发展指明了方向。

处于关键转型过程中的中国保险业,在2021年的发展并未再现以往数年间的迅猛,行业增速远低于同期GDP增速,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呈现下降之势。

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3.3%,整体增速放缓趋势明显。虽然新增保单件数345亿件;赔款与给付支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1%。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24.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万亿元,但市场上“代理人锐减”“增员难”“负增长”“行业受质疑”“新业务价值下降”“转型升级困难”等词汇被频繁提及,不停地削弱从业者和保险机构的信心,并打击其积极性。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导致技术变革的不确定性增加、险企基本面疲弱(包括寿险供需两端放缓,车险综改导致产险这个第一大险种保费承压,地产风险事件影响投资端表现等)、监管治理持续收紧和趋严(如自保件规范,保险集团治理、险资投资规范,以及重疾险、意外险、 健康 险、互联网人身险等领域政策落地等)、传统营销体系亟需改革、中介机构专业度亟待提升、A股市场股东减持、普惠型保险对商业保险的替代或挤占等多重因素,事实上都已经冲击或削弱了行业赖以生存发展的 社会 土壤与经济基础,进一步分化了保险机构对行业发展规律的 探索 与认知,使得行业整体发展陷入了迷茫与迟滞。

2021年,产、寿、健无一例外都有点举步维艰、进退失据。这也为广大从业者从过往快速发展导致迷失的狂喜中清醒过来,重新审视行业的发展水平与质量,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实际地位。

现在的困境是过往数十年间中国保险业固有的粗放型传统商业模式已经行至终局、无以为继的必然结果。如果说1992年友邦入华,将之前蹒跚发展的中国保险业带入一个全新的市场化时代,是我国保险业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次浪潮,2014年“新国十条”落地后,行业启动的寿险费率改革和代理人数量“大增员”是我国保险行业市场化变革的第二次浪潮的话,那么现在面临的就是全新的、未知的行业变革的第三次浪潮。

与之前不同的是,保险行业变革的第三次浪潮,更像是一次整体的、全方位的变革。这是因为过往的局部变革,已经无法有效解决当前行业面临的问题,也让行业始终被困在重规模轻品质的怪圈,走不出增长模式与消费需求(结构)不匹配的悖论。目前整个保险行业所需要的不仅是变革,更是重构、重启,亟待寻求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是当前能够打开行业新生之门的钥匙。

这种重构是全方位的,无论是产品、服务、代理人、投资业务、金融 科技 还是保险中介,都需要进行一次触及灵魂的深刻革命。其逻辑,实际上可追溯到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保险究竟是什么?

保险本是一个极为精细、极为专业的行业,对于 社会 大众而言,触达面非常广,从业者本可以借助全 社会 这个最大的市场抓手,树立起专业的品牌形象,让保险真正深入到 社会 的每个角落。然而市场发展数十年,行业价值不仅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反而冒出诸多令人痛恨的积弊痼疾,核心在于:大家一直都在低头算小账,监管算规模、基层算费用,而恰恰忽视了中国14亿人口的大账,短视和小富即安的心态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引发的丛生乱象令人痛恨。

因此,第三次变革浪潮的重构,绝不能再像以前那般零敲碎打小修小补,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保险有何价值、因何存在、如何存在等重要命题。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这种重构便是不完整、不彻底的。

这种重构必须是深刻的,具体包括以下内涵:从追求规模增长到追求规范的质量提升;从注重销售为主线到注重服务为主线;从综合经营向专业经营的回归或分化;从产销一体到产销分离;从竞相攫取流量变现和数据垄断的互联网红利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定制升华;从资本本位到客户价值本位的转换;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到供需双方的认知和行为改善;从行业国内循环近亲结合到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打通和弱化边界的更大整合。

过去的一年,行业虽遭遇诸多发展瓶颈,但我国保险业在“十四五”期间仍将实现快速发展,接下来5年至10年的黄金机遇期依然存在,诸多行业利好也可以为行业的彻底重构夯实根基,让行业走上真正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整体需求看,我国民众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持续增长态势相对稳定,保险密度、保险深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医疗缺口仍存、养老缺口持续拉大,保险作为伴随客户生命全周期的长期产品,市场增长空间和潜力巨大。

财产险市场方面,随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正式下发,以及基于实际需求的创新产品(如宠物险、安责险、董责险)的持续优化推出,下一阶段,新农险和家财险有望为财险业注入新的增长活力。其中,农险业务受政策影响较大,如能在风险识别及定价定损方面持续优化,受益于政府财政补贴、良好的风控能力、庞大的资金规模及 科技 赋能,预计可实现最终的承保盈利。而宠物险、董责险等市场发展缓慢,覆盖率低,增长潜力巨大,亦有望带来业务的新增量。此外,在车险方面,车险综改周年后,车险保费走势逐渐回暖,下降压力有望不再延续。年内推出的新能源车险,由于其保障范围较普通车险拓宽,且电池造价较高,预计车均保费也将高于现售车险,有望为车险市场带来新的增量。

营销体制改革方面,面对当前个险渠道的发展瓶颈,许多险企开始推进营销体制的深入转型。随着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清虚提质活动的深入推进,以新基本法、新营业部模式、精细分层经营和独立代理人等为重要手段的营销体制改革,有望真正提升代理人队伍的质态,构建“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的正反馈闭环。

投资业务方面,当前宏观经济下行趋势相对明显,利率下降的可能性提升,同时信用风险走强,确实为保险资金的投资业务带来新的挑战。然而,2021年下半年开始,监管层密集出台多项政策,如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限制,明确同意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基金,明确保险公司可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等,都拓宽了保险资金运用范围,助力险企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可依据自身情况构建相对灵活的投资策略,为保险投资业务带来利好,预计未来,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的开放成熟,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拓宽,国民经济的推动器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保险中介方面,在产销分离的大背景下,参照成熟保险市场的保费分布,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潜力一直非常巨大。未来,随着保险业变革转型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国内保险中介市场的结构、规模、功能将持续发生正向变化,年轻的保险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及全面保障需求,也将凸显保险中介机构在该方面的价值。年内出台的《保险中介行政许可及备案实施办法》《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建设要求》等监管文件,进一步提升了保险中介机构的入行门槛,规范了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行为,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中介机构数量庞大、经营水平参差不齐等多方面问题,对中介机构的服务品质和服务质量提供了硬性的政策保障,为保险业结构转型和 健康 发展以及市场经营主体市场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促进中介行业形成有序 健康 的市场化竞争格局。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唯坚定改革者,方能先见曙光。在发展环境悄然改变的当下,无论是行业还是监管,机构还是个人,均需要锚准定位,明确目标与方向;理顺监管与市场的关系;重构商业逻辑,激发动力,自我变革,顺势而为。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作者/汇才控股集团党委书记、总裁 汇智保险研究院院长 张恒国

编辑/谭冉

2022年了,单从保费看,华夏保险能排第几位?

题主是个懂行的人,一家保险公司保费的多少确实是能反应其真实实力以及在客户心目当中的地位。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各行各业都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冲击,寿险企业自然也不能避免。

但根据具体的保费数据来看,华夏人寿依然是交上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答卷。

整个2021年,华夏人寿的总保费为2549亿元,在整个市场当中排名第三,而截至到2022年2月底,华夏人寿总保费已经达到696.6亿元,目前市场排名第四。这就是华夏人寿目前的排名,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方式,华夏人寿的实力不容小觑∞

2022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25亿人

近日从人社部获悉,截至2021年11月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25亿人、2.28亿人、2.82亿人,各类参保人数稳定增长。

不久前深圳全面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河南籍外卖骑手刘鑫很受鼓舞:“父母一直催我缴纳社保,但过去我只能回到原籍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现在终于能以个人身份在深圳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待遇更高、也更符合实际需求,我准备参保了。”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保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法定人员应保尽保,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更加完善。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

两年半,保险销售员减少400万,保险行业到底怎么了?

两年半,保险销售员减少400万,这个现象说明卖保险已经不香了,而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老百姓没有购买能力。2.老百姓再相信保险。3.保险行业很内卷。

9月19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公告,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中介系统)执业登记的销售人员570.7万人,而2019年的销售数据显示全国保险共有销售人员973万人,也就是说近两年来,全国保险从业人员减少了约400万,那么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一,老百姓没钱买保险。

受疫情大环境的影响,很多人维持生计都成了问题,这里上班还没一个月疫情又发生了,然后工资又成了一大难题,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老百姓并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保险,买保险的人少了,卖保险的人自然也会相应减少。

二,老百姓不再相信保险。

以前的消息比较闭塞,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我们所了解的知识也比较少,因此很容易被保险顾问忽悠去买保险,现在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从网上查到,所以很多人就不再相信那些保险顾问,觉得他们更像骗子,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不再相信保险,更别提去投保了。

三,保险行业很内卷。

保险行业就和销售行业一样是靠开单拿提成的,很多新人连实习期都过不了,大多数都会选择转行,因此保险行业人才流失相对来说比较快,新人由于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不愿意坚持下去,老员工由于待遇下降也会有转行的想法,至于保险行业之后会怎样发展,这还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