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浙商银行刘敏)

区域性货币如何支持国际业务交易

2022年全球外汇市场受美元连续强势加息冲击,各国货币遭遇不同程度贬值,相对坚挺的人民币,带御逆势获得国际市场青睐。

根据央行10月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1—8月,我国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跨境交易总额中,有49.4%都在使用人民币。

此外,9月23日央行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前三为美元、欧元、英镑),2022年1月进一步提升至3.2%,创历史新高。

哪些地区和领域的人民币使用最活跃?很可能是东盟。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报告》指出,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经贸合作深化之力,人民币在东盟使用逆势上扬。2021年中国-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量4.8万亿元,同比增长16%,10年来增长近20倍。

上述报告提出,要“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但俄乌战争、美元升值等为这一目标带来新挑战。

南方周末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伏禅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肖立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和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一起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与未来。

国家间贸易为何越来越多使用人民币?

南方周末:俄乌战争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间贸易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肖立晟:对中国无疑是一种好事。企业多了一种货币选择,降低了外汇风险。如果全球产业链条的上游使用了某种货币,这对于它的中下游来说也多了一种货币选择,也可以选择人民币的。

从目前一些国家使用人民币交易的动机来看,主要是把人民币当作美国制裁下的替代品,如果制裁长期存缺行尘在,人民币使用量会在部分区域快速提升,有助于人民币更广泛地使用,但很难完全替代美元。如果企业只在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使用人民币交易,反而会增加它的交易成本,因为可能它的进出口货物计价货币是人民币,但是贸易信用证和海上保险的计价货币是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货币错配的汇率风险。

张荣森行长的女人是谁

张荣森行长的女人是肖战坤,因为在刘晓春任行长时期,浙商银行唯穗一共有八位副行长,分别为徐仁艳,叶建清,张长弓,徐蔓知察萱,吴建伟搭山茄,刘龙,姜雨林,张荣森。张荣森先生,1968年10月出生,现任本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行长兼北京分行党委... 马红女士,1972年4月出生,现任本公司党委副书记。

张长弓案件涉及金额

一则“广东华兴银行党委书记张长弓被带走”的消息近日受到广泛关注。

3个独立信源向券商中国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行内讨论很多,但应该和他到行里之后的事情没什么关系。”一位华兴银行内部人士称。

据了解,张长弓于2019年8月起担任华兴银行党委书记,此扒胡顷前他就职于浙商银行。目前,华兴银行官网已清空其简介及所有相关动态。9月12日该行发布公告称,张长弓于近日因个人原因辞去总行党委书记、党委委员职务并已离职。

值得注意的是,金谷信托总经理徐兵近期也被调查。有消息称,“其被查或与在浙商产融资管任职期间有关”。巧合的是,张长弓正是浙商产融资管前身——浙银资本的首任董事长,当时徐兵是公司董事。

张长弓被调查

目前张长弓被调查尚无官方消息,不过3个独立信源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确有此事。

“很突然,行内讨论也很多。”一位华兴银行内部人士透露,不过他表示,张长弓被调查应与华兴银行无关,而是涉及此前的事情,“他到行里没几年,分管党建这块,也挺低调的。”

公开信息显示,即将年满56岁的张长弓毕业于中山大学,早年在安徽蚌埠、江西南昌的政府部门工作,1994年进入银行系统,陆续在招行深圳管理部、长城证券从事人事工作。

1997年底,张长弓加入兴业银行,曾任深圳分行副行长、广州分行行长、南京分行行长、零售银行管理总部副总裁、杭州分行行长等要职。期间,他还在2010年短暂出任华兴银行筹备组主要负责人。

2015年初,张长弓离开工作了17年的兴业银行,被浙商银行招揽,出任该行副行长,分管资产管理、金融市场等业务。

到2018年12月11日,张长弓因个人工作变动原因辞去浙商银行副行长职务。彼时有消息称,他将赴华兴银行担任一把手,但华兴银行很快否认此事,浙商银行方面也回应称,“张长弓目前还在我行工作,其职务的变动是正常的人事安排,既考虑了工作需要,也考虑了他本人的意愿。如有进一步变化,将按要求进行信息披露。”

不过传言大半年之后,张长弓最终还是在2019年8月回归华兴银行,出任党委书记,但并未兼任其他职务。“一直还挺奇怪的,业务能手专做党建工作。”一位接近张长弓的业内人士表示。

此前华兴做帆银行官网信息显示,在该行党委、高管层序列中,张长弓排名第二位,仅次于董事长周泽荣。不过,目前官网有关张长弓的简介和出席活动的动态已被全部清空。

9月12日该行发布公告称,张长弓于近日因个人原因辞去总行党委书记、党委委员职务并已离职。

据了解,华兴银行组建于2011年,注册资本50亿元,注册地在汕头,运营总部设在广州,目前资产规模超过3400亿元。

“宝万之争”关键人物

张长弓的动向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他曾被市场认为是“宝万之争”的关键人物。

据21财经2015年12月22日报道,浙商银行旗下的浙银资本和“宝能系”关联方浙商宝能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通过有限合伙形式成立深圳市浙商宝能产业投资合伙企业,并在2015年11月时耗资200亿元入股宝能系旗下公司钜盛华,成为“宝能系”举牌万科A股的重要资金来源。

天眼查信息显示,浙银资本成立于2015年6月30日,虽然在股东结构上与浙商银行并无关系,但时任副行长张长弓是该公司首任法人代表、董事长兼总经理,10月接任前述职务的陈潇笑曾担任该行投资银行总部春陆风险监控官、理财业务部总经理,公司监事、董事也多来自该行。

随后,浙商银行迅速对“为‘宝能系’输送子弹”一事做出回应称,该行与万科、宝能都有正常的业务合作,该行理财资金投资认购华福证券资管计划132.9亿元作为优先方,仅用于钜盛华整合收购非上市金融股权,不可用于股票二级市场投资,也不作为其他资管计划的劣后资金。

因为介入这单知名度颇高的业务,浙银资本股权此后被转让给浙江名企——银泰集团。2017年,银泰集团所持股权又被浙商产融买下,浙银资本也在当年8月更名为浙商产融资管,并在今年6月进一步更名为浙江融臻资管。

2017年4月,张长弓获选为第二届“浙江金融创新人物”。获选词写道,“他站在全资产经营战略的高度,全面统筹、积极探索投贷联动新模式,从传统存贷业务中进一步拓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新举措。他分管的业务成为全行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从浙商银行开拓资本市场到多项综合性业务新项目的确立,他以创新思维推动机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前同事近期已被调查

就在张长弓被带走的消息蔓延之前,他曾经的同事徐兵近期也被调查。

据了解,徐兵曾任五矿信托总经理,2017年9月辞职,11月出任浙商产融资管总裁,去年9月获批担任金谷信托总经理。

据业内人士分析,“徐兵被查或与在浙商产融资管任职期间有关”,该公司内部也猜测与此有关,“他来金谷信托时间并不长”。

巧合的是,2015年,张长弓正是浙商产融资管前身——浙银资本的首任董事长,当时徐兵则是公司董事。

不过,截至目前,尚不清楚二人被调查是否存在直接关联。

公开信息显示,下半年以来,已有多名银行高管和监管官员陆续“落马”。其中:

9月10日,中信银行广州分行原行长谢宏儒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9月9日,国家开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何兴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9月4日,深圳银保监局二级巡视员江裕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7月30日,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7月28日,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原行长林放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7月23日,建设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原行长张勤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7月20日,光大银行南宁分行行长周江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7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原行长徐伟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7月14日,四川银保监局副局长李国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刘晓春是什么职务?苏州银行独立董事

刘晓春:男,1959年3月出生,本科学历羡陆,高级经济师,现任慎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历任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国际业务部信贷科科长、信贷部经理、营业部副总经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兄孝顷理、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浙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等职。

在激进中迷失的浙商银行

“ 2020年浙商银行归母净利润达123.09亿元,较去年同比下降4.76%。 ”

这家近两年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的浙商银行遭遇“滑铁卢”。

4月6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官网发布了《交易商协会对浙商银行启动自律调查》,称浙商银行作为主承销商,对于发行人注册发行文件涉嫌虚假记载等严重违规事项,相关中介服务开展未遵循勤勉尽责基本原则,涉嫌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规则。依据《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处分规伏滚液则》,交易商协会已对浙商银行启动自律调查。

而就在一周前,浙商银行刚发布了一份并不理想的业绩报告。

3月30日,浙商银行发布2020年年报。截至2020年末,浙商银行资产总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0482.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74%;实现营业收入477.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归母净利润123.09亿元,比上年下降4.76%。不难看出,虽然资产规模稳步提升,但是营业收入增速较去年的19.06%明显放缓,为2018年以来最低增幅。

另外,2020年浙商银行的资产质量也不容乐观。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同期上升0.05个百分点至1.42%;拨备覆盖率也较去年下降近30个百分点。资本充足指标也同比出现相应的下降。

盈利能力下滑、资产质量承压的同时,浙商银行的内控问题也是岌岌可危。

净利下跌近5%

不良率连续三年上涨

截至目前,绝大多数上市银行的年报基本发布完毕,这之中几家欢喜几家愁。

对于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猛的浙商银行而言,2020这份年度报告不可谓光彩,虽然资产规模稳步提升,但是营业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为2018年以来最低增幅。同时,利润增速也是四年内首次负增长,资产质量方面不良率连续飙升、拨备覆盖率却逐渐递减。

据年报披露,截至2020年末,浙商银行资产总额突破两万亿,达20482.25亿元。营业收入477.03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2.89%,环比2019年度的19.06%减少16个百分点,创造该行近三年营收最低增幅。

营收增幅骤降的同时,该行利润却不升反降。在已披露年报的21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三家股份制银行去年业绩负增长,为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浙商银行。2020年浙商银行归母净利润达缺物123.09亿元,较去年同比下降4.76%。盈利下降的背后,是该行净息差、净利差等指标的下滑。2020年净息差为2.19%,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净利差为1.99%,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质量方面,浙商银行同样有着不小的压力。2020年,浙商银行不良贷款170.4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98亿元,不良贷款率1.42%,比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据统计,这已经是浙商银行连续三年不良贷款率出现上涨。同时备洞,拨备覆盖率191.01%,较上年减少29.7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连续三年呈现减少的趋势。

内控失守,

再次接受自律调查

4月6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官网发布了《交易商协会对浙商银行启动自律调查》的公告。

公告称,近日,交易商协会在对相关发行人进行自律调查时了解到,浙商银行作为主承销商,对于发行人注册发行文件涉嫌虚假记载等严重违规事项,相关中介服务开展未遵循勤勉尽责基本原则,涉嫌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规则。

依据《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处分规则》,交易商协会已对浙商银行启动自律调查。

对此,浙商银行方面回应称,协会本次自律调查,应该是几年前该行承销的项目,发行人注册发行文件涉嫌虚假记载等事项,该行将积极配合,若有问题将迅速落实整改。

据了解,这并已经不是浙商银行第一次被交易商协会自律处分。早在2018年,浙商银行作为泰安市泰山投资有限公司相关债务融资工具后续管理牵头主承销商,未能及时跟进监测发行人资产无偿划转事项并督导发行人进行信息披露等相关工作,交易商协会给予浙商银行诫勉谈话处分,并责令其针对本次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整改。

在风控问题上,浙商银行的问题远不止自律检查这么简单。

规模猛增的背后

同业业务激进,罚单不止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浙商银行收到银保监24张罚单。其中,2020年9月4日,银保监会官网公示的信息显示,浙商银行因31项违规违法行为被罚款1.01亿元,并对7名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的罚款。

浙商银行的违法违规案由包括:“不良资产虚假出表、通过违规发售理财产品实现本行资产虚假出表、通过违规发售理财产品帮助交易对手实现资产虚假出表”以及“以保险类资产管理公司为通道,违规将存放同业款项倒存为一般性存款”等。针对上述处罚,浙商银行回应称,原银监会于2017年对其展开为期三个月的现场检查,在监管机构指导下,浙商银行处罚所涉问题已整改完毕。

2017年以来,原银监会开展治理市场乱象、防范金融风险等各项检查工作,浙商银行成为重点被查银行之一,近年来浙商银行更是屡吃罚单,而这些罚单无一不是浙商银行迅猛发展的“后遗症”。

如果观察浙商银行近几年的发展脉络,不难看出该行从2014年总资产规模6699亿元到2020年底资产规模突破两万亿的过程中,呈现出短时间内的突破性增长。

2014-2018年,农行系统出身的刘晓春赴浙商银行任副董事长、行长等职,并为浙商银行提出“全资产经营”战略。据浙商银行年报,刘晓春的全资产经营战略主要是在发展传统信贷的同时,加强与银行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其“同业扩张、投贷联动”策略。

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浙商银行走上了“快车道”。数据显示,2014年,浙商银行总资产6699亿元,2015年其总资产以54%的增速突破万亿;2016-2018年,浙商银行总资产每年递增,分别为1.3万亿、1.5万亿、1.6万亿和1.8万亿。2020年年报显示,该行资产规模达20482.25亿,较上年末增长13.74%。

而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张而来的还有成堆的罚单。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今,浙商银行被境内监管部门处罚50笔以上。2017年以来,原银监会开展治理市场乱象、防范金融风险等各项检查工作,浙商银行成为重点被查银行之一,而该行历次被罚案由多涉及出表、理财、同业业务等。

在与多数银行类似,在2017年金融去杠杆及资产新规等严监管下,浙商银行也立马降低投资资产的配置力度,加入零售转型大军。2015-2019年,浙商银行的同业资金业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从39%降低至21%,同期零售业务收入占比从9%增至18%。

诡辩?泡沫?骗子?傻子?银行家们怎么看互联网金融

12月5日—7日,凤凰网 财经 峰会在北京举行,据悉本次峰会以“破局与新生”为主题,梁振英、尚福林、殷勇、李扬、宋志平等多位政商学界嘉宾出席。

数字时代的发展重塑了银行业,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命题:如何监管金融 科技 ?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蚂蚁集团实控人马云曾炮轰传统银行是“当铺”,监管全球银行体系的巴塞尔协议像是一个老年人俱乐部。但金融监管部门仍然本着“防止金融 科技 诱导过度金融消费,防止金融 科技 成为规避监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 科技 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原则,为金融 科技 戴上了紧箍咒。

12月5日下午,最负盛名的银行家们在凤凰网 财经 峰会上,就金融 科技 创新与传统金融、金融监管的关系,分享了精彩的思考。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中信银行原行长朱小黄、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等,均浸淫金融业多年,历经金融改革与银行监管或管理一线,并在退休后投身金融 科技 领域研究与发展,他们对当下金融 科技 发展与监管的思考逻辑,值得反复咀嚼。

没有互联网金融,也没有 科技 金融

从马云炮轰巴塞尔协议III开始,金融监管部门是否应按照监管传统金融机构的要求来监管金融 科技 公司,曾引发讨论。

“数字金融、 科技 金融、互联网金融可能是我们金融发展史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在在演讲中表示,“从长远来看没有互联网金融,也没有数字金融。”

他认为,技术都是一个公共性的技术,但金融还是金融,无论用什么技术,提供的仍是金融服务。我们不能因为金融行业使用了技术就不是金融,不需要监管,用这种“白马非马”的诡辩方式来偷换概念。

与他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中信集团原监事长、中信银行原行长朱小黄:“其实没有什么 科技 金融,我从来也不承认。它还是金融, 科技 金融顶多是 科技 的最佳应用场景。”

构建金融 科技 监管系统:穿透、包容、审慎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 财经 委委员、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提出,数字化的金融监管系统应该由金融监管部门共建共享,应该覆盖所有的金融机构,应该穿透不同领域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从而实现金融监管全流程、全方位的智能化,超越流程复杂耗费资源的监管,降低监管的成本,也降低被监管的成本。

李礼辉提到,人民银行已于2019年启动了金融 科技 监管的试点,把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集成应用于建立数字化金融监管系统,试点范围初步册携覆盖九个省市。

央行日前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2020》中提到,监管部门正有序开展金融 科技 创新监管试点。截至2020年8月末,已推出60个试点项目,既有商业银行、清算机构等持牌金融机构牵头申请,也有电信运营商、金 融 科技 公司等 科技 企业直接申报。

央行还提出打造包容审慎的创新监管机制:一是划定刚性底线。以现有法律法规、部门规 章、基础性标准规则等为准绳,明确创新红线。二是设置柔性边界。平衡好安全与效率的关系,运用信息披露、公众监督等方派谈式,让人民群众参与金融 科技 治理,为金融 科技 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预留创新空间。在固守安全底线基础上包容合理创新,使持牌金融机构享有平等参与创新的机会。

大数据产权归谁?金尘姿碰融机构“不能用、不敢用、不善于用”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提出了金融 科技 领域非常细化的一个问题:大数据治理与安全的问题。

李东荣调研了解到,在现阶段,我们国家有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还存在数据治理不足、数据应用能力不强等挑战。不能用、不敢用、不善于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与此同时数据黑产、数据垄断、数据滥用等问题时有发生。

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从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则从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大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资产,所有权归谁?

“这些数据是属于原始数据的来源方?属于社交行为者?生产行为者?交易行为者?还是属于数据的平台方?数据的归集者?算法的提供者?信息的整理者乃至发布者?或是归于其他方面归于其他人所有?”杨凯生在现场发问。

杨凯生为研究界提出了接下来急需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包括:不同性质的数据是否应该归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数据使用者是否应该有不同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因为盈利目的而使用交易数据,所获得的收益是否应该向数据的所有者支付必要的对价?

杨凯生所提到的大数据确权问题,正是悬在许多金融 科技 公司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蚂蚁集团曾在路演中明确提到,其16年以来,通过淘宝、天猫、支付宝等多场景海量交易所形成的数据积累,是其核心竞争力,并表示这些数据所形成的客户洞察是动态的、实时的活数据,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互联网平台。但如果大数据不能确权,不能以合适的价格进行交易,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这种商业模式或许也会成为空中楼阁。

央行分管 科技 和金融稳定的副行长范飞亦曾在演讲中提到:“很多数据,归根到底还是用户的”。范一飞要求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应综合国家安全、公众权益、个人隐私、企业合法利益等因素做好数据分级,对不同数据进行分类施策。

警惕金融 科技 新泡沫

“要警惕的是 科技 金融旗号下形成新的泡沫,造成新的黑天鹅、灰犀牛。”中信集团原监事长、中信银行原行长朱小黄表示。

朱小黄举例说,自己接触过的区块链公司,要么是傻子、要么是骗子。这些公司都在盲目逐利,寻找泡沫机会。

“发展到现在,在2021年之后,如果在数字化转型中老是喊技术口号、技术名词,我认为这是欺骗。”刘晓春也明确表示。

随着数字 社会 的建设,不同领域的公共平台会越来越多。但朱小黄认为,如果平台上的客户需要办理金融业务,就应该开放给金融机构来办理金融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