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本利率市场化(美国和日本货币市场的年利率分别为6%和2%)

通俗解释一下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含义: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芹升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御雀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箭,既有风险又有好处,它可以促进银行走市场化的道路,加快改制,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健全,但也可能因银行风险管理不善造成系统性风险。

内容:一般而言,利镇首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

条件:

      第一,要有一个公平、统一、公开的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

      第二,资金市场参与者具有一定的理性。

      第三,资金流动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其四,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

什么是 ,什么是利率结构,什么是利率管理市场化?

分类: 商业/理财 个人理财

解析:

利率结构

(一) 利率的风险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期限相同的各种信用工具利率之间的关系。

利率的风险结构的决定因素是:

1、 违约风险:信用工具的违约风险越大,利率越高。反之,利率越低。国债几乎没有风险,可以看成是无违约风险的债券。一般地,我们把某种有风险的债券与无风险的国债之间的利率差额称为“风险补偿”或“风险溢价”。

2、 流动性:债券的流动性越强,变现越容易,利率越低。反之,流动性越弱,利率越高。

3、 税收因素:由于 *** 对不同的债券税收待遇不同,因而利率也受影响。税率越高的债券,其税前利率也越高。

(二) 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之间的关系。

利率与期限的关系有三种类型:(1)水平型——说明利率与期限没有关系;(2)渐升型——说明利率是期限的增函数,期限越长,利率越高,期限越短,利率越低。(3)渐降型——说明利率是期限的减函数消裤,期限越长,利率越低,期限越短,利率越高。

经济学家对利率的期限结构形成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形成了期限结构理论,其中最主要的理论是预期理论。它对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不同的原因的解释在于对未来短期利率不同的预期值。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2000年以来广受人们关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第一步:经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9月21日开始,改革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首先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

一、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1. 国际环境因素分析

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

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2. 加入WTO后的影响分析。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

3.

外汇管理政策的影响分析。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缩小本外币利率差额的同时,也会减轻实施外汇管制的政策压力,使得积极稳妥地放开更多的本外币沟通的渠道成为可能。

4.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进行利率市场化

改革,不但为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以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

兑换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将来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本市场工具,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大规模的购并重组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内部环境分析

1. 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经济稳定存在隐患。

2. 商业化的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良性竞争的局面尚未形成,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够完善。

3. 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4.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 *** 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

(以上我国利率发挥作用的限制请参见讲义,上面描述简单一些)

这些情况都表明族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政策,应慎重推行。

我国已于1996年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向市场利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接着又放开了国债的市场利率,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货币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也为 *** 进行利率调整确定了一个基准利率。这都为利率市兆桥盯场化打下了基础。接下来,我国应首先着手调整利率结构,将法定利率由200多种减少到30种左右,并根据经济运行状况更为频繁地调节利率,同时完善货币和资本市场,丰富市场上的交易品种,逐步扩大企业融资中市场利率的比重。当国有银行商业化进展顺利,银行体系的竞争水平提高和监管机制得到完善时,就可以考虑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决定贷款利率的自由权,放开贷款利率。而如果银行经营状况良好,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进展时,就可以逐步放开存款利率。通过这样有步骤、渐进地层层推进的改革,最终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从美国、日本相对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以及阿根廷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教训看,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借鉴:

(1) 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的时机选择。

(2)

金融微观基础建设的程度制约着改革的实践速度。先培育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后放开利率成功者居多,而无扎实市场基础者冒然完全放松利率管制者多以失败告终。

3) 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以及适宜的法律和规章来取代对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预。

在放开利率、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进行严格而效的银行监督,评估银行风险。这对利率放开后的金融体系成功地发挥作用非常重要。

(4) 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综合考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观点,只有同时实现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才可迅速实现利率自由化,否则需要有一个创造条件的过程。

(5) 对后利率自由化问题宜尽早防范。

利率自由化之后,由于对银行的其他管制也已放松,便会引起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金融机构资金会大量流向一些管制背景下发展不足、但却可迅速升值的行业中去。

海通证券姜超: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利率并轨的难点何在?

摘要

利率并轨的目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利率并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的一步。 我国的利率双轨制主要是货币市场利率与信贷利率两轨并行,而利率并轨的目的就是加强二者的联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其次, 利率并轨可以让信贷利率下行向货币利率收敛,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作用 。此外,由于贷款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存款端也更为温和,因此利率并轨要先从贷款端利率入手。

利率并轨的难点何在?

理想的利率传导链条: 央行制定政策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跟随变动。银行在负债端权衡同业负债和存款利率进行负债管理,政策利率传导到银行负债利率,而银行再基于FTP定价原则决定贷款利率。由此,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利率,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存款利率,最后传导到贷款利率。

利好模率传导的两大阻滞点。 1)政策 利率传导至银行负债端 。 由于我国居民储蓄习惯以及监管指标等原因,导致存款利率无法跟随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政策利率无法传导到银行负债端。 2)存款利率传导至贷款利率。 目前一些银行内部定价机制不完备,贷款FTP定价主要基于贷款基准利率,金融市场业务FTP定价基于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此外,风险定价能力不足、考核机制不合理、信贷投放监管指标等都会影响到银行内部的利率传导。

利率并轨该如何推进?

短期任务是 完善LPR的报价机制 。 LPR报价机制有美国模式(政策利率加点)和日本模式(银行综合负债成本加点)两种。其中美国模式的优势是可以通过调节政策利率使货币利率和信贷利率同步变动,直接达到并轨效果。但劣势是会压缩银行的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较大。而日本模式有助于银行锁定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弊端在于利率传导是间接的,负债端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利率传导的效果不佳。

后续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 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存贷款利率与货币利率的完全挂钩,因此后续仍有以下工作需要完成: 1)构建利率 走廊, 完善 利率调控体系 。 核心是货币政策操作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主动投放转向被动投放,利用利率走廊降低货币利率的波动,培育出有效的基准利率指标。 2)疏通货币 利率到信贷利率的传导渠道 。 一是疏通货币利率到银行负债端利率的传导,核心是放松对存贷款的各种考核约束,提高银行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的自由友丛缓度。二是疏通银行负债端利率到资产端利率的传导,核心是加强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管理,完善FTP定价机制等。 3) 推进存款利率 的 市场化 , 分规模(从大额到小额)、分期限(从长期到短期)、分类别(从大额存单,到定期存款,再到活期存款)的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跃。

对大类资产有何影响?

债市方面,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货币增速降低,通胀和融资需求回落,未来或将长期进入低利率时代。其次,由于利率下行可以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因此未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或将伴随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同样利好债市利率的下行。

股市方面, 参考海外经验,利率市场过程化中金融机构逐渐掌握信用扩张的自主权,竞争加剧和风险偏好会刺激风险资产上涨,股市会迎来牛市行情。但也由于金融机构的扩张过于激进,可能会催生出资本市场的泡沫,最终引发危机。因此利率市场化仍要循序渐进,相关的金融监管也要同步跟进。

郑芦本篇专题我们将探讨,为何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推进“利率并轨”?利率并轨的难点如何?未来利率并轨可能是怎样的路径?以及,利率并轨对大类资产有何影响?

1。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贯穿2019年的政府工作任务。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6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实体经济的 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 - 通货膨胀率 = 无风险利率 + 风险溢价 - 通货膨胀率。

降低实际利率可以通过降低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来达到。目前货币政策已经足够宽松,无风险利率也降至新低,未来降低企业融资利率的重担将落到降低风险溢价上,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供给侧改革是重中之重, 利率并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主要标志。

1.1 利率并轨纲领性文件梳理

2018 年4月易纲在博鳌论坛上首次提出 : “中国正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中国仍存在一些利率”双轨制“, 一是在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二是货币市场利率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 目前我们已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可根据基准利率上浮和下浮,根据商业银行自身情况来决定真正的存贷款利率。其实我们的最佳策略是让这两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市场改革。”

2018 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两轨合一轨。一是提高中央银行市场化利率调控能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 完善利率走廊机制,提高央行对市场利率的调控和传导效率 。二是不断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进一步扩宽自律机制成员范围。三是加快推动大额存单发展。四是促进同业存单市场规范发展。

2019 年1月31日央行答记者问,货政司司长孙国峰指出:当前在利率传导的过程中,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对贷款利率的传导有所阻滞,利率传导不畅也对银行信贷需求形成约束。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将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两轨”合并为“一轨” … 利率并轨的关键在于发挥央行政策利率的传导机制,不论是市场利率还是存贷款利率,都要与政策利率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未来央行政策利率要发挥更多的作用。 …可以进一步发挥LPR的市场参考作用。当然,这一利率指标可以进一步优化,将LPR与政策利率进一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好的参考指标。

2019年5月17日,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开辟专栏《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 所谓“利率两轨”指的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化无风险利率并存 。一方面,存贷款基准利率仍是我国存贷款市场利率定价的锚。其中,贷款基准利率一直作为金融机构内部测算贷款利率时的参考基准和对外报价、签订合同时的计价标尺。另一方面,我国市场化无风险利率发展良好。目前市场上的质押式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指标性利率,对金融机构利率定价的参考作用日益增强。稳妥推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重点是要进一步培育市场化贷款定价机制。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日本、印度等经济体都曾建立起类似贷款基础利率(LPR)的报价机制,作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的参考,在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更好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实际利率形成中的引导作用 。”央行二季度例会指出“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1.2 利率并轨的两大目标

从我们梳理利率并轨纲领性文件来看,可以发行利率并轨的政策目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利率并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的一步,从2019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入深化阶段,利率并轨改革将加速。我国的利率双轨制主要是指货币市场利率与信贷利率两轨并行, 利率并轨 主要是解决货币 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之间 联动不畅的问题 , 也就是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而这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将发挥关键的作用。

其次, 利率并轨的短期目标是让信贷利率下行向货币利率收敛,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作用, 这也是为何贷款端的利率并轨首当其冲的原因。不过贷款端先进行利率并轨不仅是出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考虑,也是因为贷款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温和。参考海外经验,存款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更大,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危机,因此需要更长时间的缓冲和铺垫。

2。 利率并轨的难点何在?

商业银行在利率并轨中是主要的实施机构, 一方面通过自身资产负债的平衡连接了存贷款利率,另一方面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传导了央行的货币政策至金融市场。负债端是同业负债和居民企业存款,资产端是债券和贷款。其中,债券和贷款,与存款有信用自然派生的内生特点,受准备金率和其他约束条件制约。从商业银行视角去研究利率并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成为可行途径。

2.1 理想的利率传导链条

利率体系包括四个层次:一、政策利率(正逆回购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MLF、TMLF等利率);二、货币市场利率(DR007、R007、SHIBOR);三、存贷款基准利率;四、信贷市场利率。

理想的利率传导链条: 央行制定政策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跟随变动,形成完整的利率图谱,银行在负债端权衡同业负债和居民存款利率进行负债管理,政策利率从而传导到银行负债利率,而银行根据FTP定价原则,再结合其他费用和成本,决定贷款利率。在这一传导链条之下,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利率,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存款利率,最后传导到贷款利率。

2.2 利率传导阻滞点及原因

第一阻滞点:政策 利率传导至银行负债端 。 实际传导过程中政策利率传导到货币市场利率通常较为顺畅,而货币市场利率传导到存款利率不通畅。同业负债和存款作为商业银行负债端本应存满足无套利均衡关系,但是现实由于我国居民储蓄习惯(存款刚兑预期强烈)以及监管指标(同业负债占比,流动性指标)等原因,导致存款利率比较刚性,无法跟随同业负债波动。由于银行负债端一般存款占比在70%以上,同业占比较低,这样即便政策利率如何变动,银行负债成本变动幅度也不大,政策利率无法传导到银行负债端。

第二阻滞点:存款利率传导至贷款利率。 贷款合理定价的关键在于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目前一些银行定价机制分割,贷款FTP定价主要基于贷款基准利率,金融市场业务FTP定价基于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此外,窗口指导利率存在(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风险定价能力不足;员工业绩考核机制不合理;信贷投放监管指标等都影响到银行内部的利率传导。

3。 利率并轨该如何推进?

3.1 短期任务是完善LPR的报价机制

贷款端利率并轨的核心是完善LPR的报价机制。我国的LPR自13年推出以来,其利率走势始终与贷款基准利率一致,且16年之后就基本不再变化,有效性相对较差。利率并轨的前提是对LPR的报价机制进行完善,使其能够跟随货币市场的利率联动,再将其作为贷款的基准利率,实现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并轨。

参考 海外经验, LPR 报价机制一般有两种,可概括为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 。 1)所谓美国模式就是政策利率加点的报价方式,目前美国LPR的报价基本固定为“联邦基金目标利率+300BP”的形式,因此LPR与政策利率完全挂钩。2)日本模式则是银行综合成本加点的报价方式,目前日本短期LPR的报价是各大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综合资金成本(流动性存款、定期存款、可转让存款、同业拆借存款四类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和管理费用(1%),来自主报价LPR。由于日本银行负债端已经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货币利率通过影响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影响资产端的贷款利率,完成货币利率和信贷利率的并轨。

对于我国来说,选择美国模式还是日本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其中美国模式的优势是可以通过调节政策利率指标使货币利率和信贷利率同步变动,直接达到利率并轨的效果。但这不可避免的会压缩银行的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较大。并且由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以数量型为主,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政策利率指标,因此选择美国模式的前提是要先转变货币政策操作思路(转向价格型调控),完善利率走廊和利率调节机制,培育出有效的政策利率指标。

相对而言,日本模式(银行综合成本加点)有助于银行锁定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较小; 且无需政策利率指标,可以为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和利率调节机制的改进预留充足的时间。但日本模式的弊端在于利率传导是间接的,即货币利率的变动带来银行负债端成本的变动,再影响信贷利率的变化。我国银行负债端目前仅实现了部分市场化,其中同业存单、货币市场融资的成本是市场化浮动的,但存款利率未完全放开,且银行表内还受到同业负债占比等指标的约束,利率传导的效果一般。因此,如果选择日本模式,则之后就需要着手推进存款短的利率市场化,打通“货币利率——银行负债成本”和“负债成本——资产利率”两条利率传导的路径。

3.2 后续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实际上,参考美国和日本的经验,LPR作为贷款基准利率指标,更多应用于中小企业或零售贷款业务,在银行信贷中整体的占比并不高。银行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利率,更多是直接挂钩市场利率,如Libor、国债利率等。原因在于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中,直接融资(债券)和间接融资(贷款)是完全竞争的,大中型企业可以较为便利的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导致贷款利率需要与市场利率充分联动。

因此LPR作为贷款基准利率,更多起到利率市场化中的过渡作用,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存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完全接轨,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目前来看,利率市场化后续仍要完成的工作有以下三点:

1)构建利率 走廊, 完善 利率调控体系。

我国货币政策仍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导致短端货币利率波动较大,难以承担基准利率的角色,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向价格型调控转变,这也是构建利率走廊的基础。我国利率走廊名义的上限是SLF利率,下限是超额准备金利率,但实际上目前的利率走廊并未发挥实际作用。原因有两点:一是利率走廊上下限的利差过大,目前接近300BP,失去了利率调控的效果。二是目前货币政策调控仍以主动性投放为主,未来需要向被动投放模式转变。

未来的改进方向有以下几点: 首先 减少 主动的 公开市场操作规模 ,初期以降 准 作为流动性投放工具, 提高超额准备金规模,从而加强超额准备金利率的调控作用。 其次 是扩大SLF 操作 规模和 覆盖的机构范围 ,适度放宽抵押品要求, 从而加强SLF利率的调控作用。 最后是缩窄并固定 利率走廊 上下限的利差, 使 基准利率( 如 DR007) 在 利率走廊 内 波动。 当流动性宽松,市场利率低于超额准备金利率时,银行倾向于将超额准备金存放在央行,市场流动性被动收紧,利率回升。反之,当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高于SLF利率时,金融机构可以从央行手中获得SLF,市场流动性放松,利率下降。

完善利率走廊体系可以降低央行主动操作的频率,锁定货币利率的波动区间,达到降低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效果。实际上正是由于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指标(如DR007)的波动过大,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将其作为信贷等资产的定价工具,减弱了货币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效率。完善利率走廊体系有助于培育出像Libor、联邦基金利率一样的基准利率指标,使货币市场和信贷、债券等各项利率指标能真正并轨,便于利率市场化的后续推进。

2)疏通货币 利率到信贷利率的传导渠道 。

这里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疏通货币利率到银行负债 端 利率的传导 , 核心是放松对 存贷款 的各种考核约束,提高银行调整 资产和 负债结构的自由度 。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存在“两部门决策”的弊端,资产负债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处于割裂状态,加上贷存比、同业负债占比等一系列的指标约束,导致存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无法在银行体内形成统一,利率的定价机制存在扭曲。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18年出台了资管新规,打破了表外理财等资管产品的刚兑,降低了表内存款的竞争压力,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疏通利率传导的效果。未来还需要逐步放松银行表内的监管指标,尤其是降低存款在银行内部考核中的重要性,推进负债端利率的市场化。

二是 疏通银行负债 端利率 到资产端利率的传导,核心是 加强 银行内部 的 资产负债管理, 完善 FTP定价机制 等。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FTP定价往往会偏离实际的资金成本,导致从存款端到贷款端定价机制的扭曲。再加上我国利率双规制的影响,导致FTP定价曲线也存在二元化特点。因此,银行内部的 FTP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打通银行内部资金利率的传导途径。此外,FTP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加强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均会跟随货币利率波动,导致其面对的利率风险上升。除银行内部FTP机制外,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利率衍生品市场,为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供有效的对冲工具。

3) 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约束,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就是存款端利率的市场化,虽然我们名义上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动的限制,但实际上行业内部仍有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约束,存款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不过参考发达的经验,存款端市场化对于银行体系的冲击较大,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会加剧银行的存款竞争,抬高负债成本;而为了维持利润,银行资产端就会加大对高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激进的扩张可能会引发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因此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需要逐步推进,分类放开。

例如美国利率市场化中,负债端的市场化经历了16年左右,1970年开始先推行短期定期存款市场化;到1973年取消大额存单和5年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再到1982-1983年逐步放开短期存款的利率上限;最后1986年完全放开所有存款的利率限制。日本银行负债端的市场化也前后经历了15年左右的时间,从1979年开始放开同业存单利率,1985年放开大额存款利率,最后到1994年全面放开活期存款利率。

我国则是从04年开始放开存款利率的下限,之后在12-15年逐渐放开上限约束,理论上已经完成了市场化改革。但实际上存款利率的上限依然受到隐性约束,未来我们仍需要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可以分规模(从大额到小额)、分期限(从长期到短期)、分类别(从大额存单,到定期存款,再到活期存款)的逐步放开存款端利率的上限约束,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跃。

4。 对大类资产有何影响?

1 )对债市,利率或将长期下降 。 首先,贷款端的利率并轨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影响相对温和,主要是贷款端利率浮动已经完全放开,定价也较为市场化,利率并轨的目的只是解决贷款基准利率与货币利率脱钩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宏观背景下,利率并轨更多是要引导贷款利率向下与货币利率接轨,达到降息的作用,因此可以理解为对债市的利好。而在此过程中或将出现广谱利率的下行,对中高等级信用债的利好最大。

进一步的,参考海外经验可以发现,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美国和日本实际利率的走势都是先升后降。 主要是在存款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会带来银行负债成本上升,从而推动资金利率的短期上行。但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实际利率会逐渐向经济增速收敛,因此呈现先升后降的走势。而名义利率方面,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是先升后降,日本则是先平后降,走势并不相同,这与两国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通胀走势和货币政策有密切关系。

而我们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可能会伴随债市利率的长期下行,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从宏观基本面来看,我国或将进入低利率时代。 我国目前经济结构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阶段,加上去杠杆的影响,货币增速中枢降低,导致通胀预期下降、融资需求回落,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或将长期进入低利率时代。

其次从货币政策来看,利率下行可以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 美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发生了储贷危机,引发银行业的倒闭潮。除了利率市场化本身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当时处于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基准利率的上升带动银行负债端成本大幅抬升。而资产端贷款利率的调整相对滞后,导致净息差大幅压缩。之后银行为了维持盈利,将资金大量投向地产、能源等高风险和高收益行业中,最终引发危机。

相比之下,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伴随着名义利率先平后降,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的压力较小,净息差的下行非常缓慢。渐进式的改革加上宽松的货币环境,使得日本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冲击相对温和。因此对我国来说,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或将伴随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以减轻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

2) 对股市 ,风险偏好提升利好股市上涨 。 参考海外经验,利率市场化初期股市的表现相对一般,但随着金融机构掌握信用扩张的自主权,竞争加剧和风险偏好会刺激风险资产上涨,股市表现会较好,美日韩等在利率市场化中后期均迎来股票市场的牛市行情。但也由于金融机构的扩张过于激进,可能会催生出资本市场的泡沫,最终引发危机(日本和韩国是典型案例)。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仍要循序渐进,金融监管也要同步跟进,以保障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利率市场化对种小股民和一般的投资者,散户有什么影响?

分类: 商业/理财

问题描述:

我近来在看关于财经方面的报纸,说中国正在向利率市场化发展.我想知道它对小规模的投资者有什么影响?对整个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谢谢了?

解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2004年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项判没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以落实这项政策为中心继续推进,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逐步提高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

利率市场化是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一直呼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教授指出,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 *** 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 *** 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 (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

“中国利率市场化,目前其实已走到了最后一步。”易宪容这样指出。

易宪容说,如果按照市场化咐哪的程度,国内利率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被严格管制的利率;二类是正在市场化的利率,主要是银行的贷款利率和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三类是已经基本市场化的利率。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最大的任务就是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特别是居民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能顺利实现吗?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中国研究部主管陈昌华看来,利率作用的传导若能顺利实现,一个重要条件是众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灵敏反映,并迅速作出调整政策,这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从我国看,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的构造重点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一般企业的真正企业化,由于目前未实现完全的银企企业化,利率完全市场化缺乏相应的基础;若强行推进利率市场化,则银行和企业因产权不明晰、用别人的财产去冒险而不顾利率水平高低,将导致恶劣后果。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张兴胜博士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也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如何来培养起国有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才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

一句话,如果国有银行改革卓有成效,那么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就会进展较快;反之,将会面对诸多困难和障碍。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老百姓能享受到什么好处呢?

有专家指出,利率市场化后,不同的衡冲码银行同一币种和档期将会执行不同的利率,同一银行相同的币种、相同的档期可因存款金额的大小有几种存款利率档次。如此,实力强、信用度高、服务优及电子化程度高的银行存款利率可能略低一些,而实力较弱的商业银行则可能用高利率吸引储户。普通市民既可以选择高利率银行以期获得高息,也可为保险起见选择利息不高但有实力、风险小的银行。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对个人的消费贷款利率也将实行市场化。不同的人,从银行获取贷款的利息也将不同,个人信用程度记录将在消费信贷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银行完全按照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及职业、学历等综合情况决定每个人的贷款利率,如没有不良信用记录、有固定职业的消费者不但可以轻易地从银行贷到款且利率可能很低,信用良好者将受到市场更多的青睐。

从国外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

可以预见,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它将对我国所有的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行业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对于主要以资金为运作对象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更多依赖金融服务的房地产业和汽车制造业,这种影响尤为突出和重大,需要密切关注。

银行业不同性质银行受冲击程度不同

中国的银行业一直是被作为经济改革的外部环境或工具来看待的。这一历史的定位,决定了银行业各项改革进展相对缓慢,其中以银行存贷利率市场化为核心内容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未有大的进展。在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竞争无法也没有动力围绕利率这一价格因素展开,普遍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经验和措施,银行内部管理层次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也使其对利率变动不敏感。利率市场化将使围绕利率的价格竞争全面展开。商业银行之间必将为争夺优良客户在利率上打起价格战,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加大。目前,国内银行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存贷款的利差,利率市场化以后,价格战将进一步缩小存贷款的利差,降低银行利用存贷款的利差赢利的空间。

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的冲击程度不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比重较大,因而也更多地依赖于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利率管制是其维持垄断地位获得生存的最后屏障,它们在未来的价格战争中将疲于应付。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

都有着较高的资产质量、资产综合收益率和较低的管理成本,船小好掉头,利率市场化对其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壮大的机会。价格竞争将迫使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寻找新的赢利模式。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迫使商业银行增加中间

业务收入占比,减少对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的过分依赖,而中间业务将有会很大的发展空间。

保险业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面临挑战

利率的变化对保险公司的影响非常巨大。当利率下降时,作为保险公司重要收入来源的投资收入增长将放缓,但同时资产的相对价值会增长,因为保险资产大部分是有固定回报的有价证券。利率的变化对保险产品的定价也会产生

重要影响,当利率下降时,保险产品价格上升;利率上升时,保险产品价格下降。由于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已更多地向投资连结产品方面发展,保险业必须与其它金融机构(如银行和券商)竞争,利率的变化对其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影

响会更大。

利率市场化将凸显保险公司的历史遗留问题。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八次调低利率,而保险公司都程度不同地售出过高预定利率的保单,由于缺乏相应的避险工具来规避这一风险,随着存款和国债的收益率的不断下降,保险公司整体资产的收益率也随之下滑,利率倒挂给各保险公司均造成较为严重的利差损,也给寿险业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利率市场化挑战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长期以来较为单一,使保险公司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由此造成的收益率低下一定程度上使保险公司面临新的系统风险。利率市场化客观上要求资金运用的渠道要自由

化,让保险公司通过直接和间接进入资本市场消化和规避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将迫使保险业开发新的产品。利率市场化使得传统中以固定利率为基础的利率型险种日益萎缩,而兼具保障和投资功能的非利率型保险产品会大行其道。这一新产品的开发使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偏好设计不同的风险及回报组合的产品,丰富了保险公司的产品种类,同时也对传统的投资工具如存款、国债起了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这同样需要资本市场对保险公司的开放。在西方发达国家,投资型险种是保险市场的主打产品,北美国家80%以上寿险产品具有分红功能,德国则高达85%。新产品的开发要求保险公司注重培养投资管理能力。

证券业风险与机遇并存

证券业利率水平是决定证券价格的关键因素,其波动必将引起证券市场价格水平的波动,而这必将影响以证券承销和交易为主的证券业的整体业绩。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水平可能会出现一个价值复归的过程,被抑制的利率复归上扬,这会从证券市场吸引走部分资金,从而导致证券市场“失血”和趋弱。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债券市场的发展壮大。

利率市场化将会对个股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金融类股票的先期冲击比较大,对于密切依靠金融服务的一些行业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房地产以及汽车行业。今后,商业银行会根据企业不同资信状况和风险程度,制订不同利率水平,上市公司资金使用上的“马太效应”就会很明显,加剧上市公司的两极分化。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拓展券商和基金的融资渠道,克服资金不足问题。债市的扩大有利于券商增加债券承销机会。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风险促使金融机构开拓金融创新业务,通过衍生性金融工具达到避险目的等。目前这些衍生产品仍是市场的空缺,加大金融工具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无疑将给券商和基金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房地产业和汽车业影响通过银行表现

由于房地产业和汽车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相对其他行业,利率变化这种影响更大些,它对房地产和汽车金融服务企业也有影响,这种影响又反作用于房地产开发和汽车制造。我国目前这种金融服务企业还处于萌芽或者起步阶

段,因此利率市场化对它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银行表现出来的。

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贷款尽管拥有抵押担保,但它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因为它面临着信用和利率这两大风险。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利率风险是由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存短贷长”的资本结构所决定的。只要利率发生波动,无论跌涨,商业银行都会遭受损失。如果利率上涨,商业银行会因为原来签订的低利息率合同而加大机会成本;而如果利率下降,借款人又有可能从当前资本市场中进行再融资而提前还款,从而使银行过去预期的高利息收入无法实现。提前还款已被美国、日本列成一种风险。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集抵押贷款的所有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于一身,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是危险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完全市场化之前,央行将主要运用行政手段降低这类风险。可能的措施包括实行差别利率,提高首付款比例,缩短贷款期限,区分贷款房的类别等。这些措施,针对某类开发商,意在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但影响波及整个房地产开发和销售。

从长远看,利率完全放开后,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竞争的同质性,盈利模式的趋同性,以及产品的可模拟性较强,业内价格战难以避免,将对银行业绩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从国际经验来看,有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银行倒闭增加的情况.例如美国的情况最为典型,美国从1982年开始到1986年3月,大约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及其之后,美国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是银行倒闭数量的增加.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达两位数,1985年达到了三位数,此后则急剧增加,在1987—1991年每年平均倒闭200家,最多的一年竟然有250家银行倒闭.

在有的国家如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墨西哥等国,利率市场化却引发了异常的高利率,究其原因,与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与价格水平极不稳定是密不可分的.当宏观经济与价格水平极不稳定时,伴随着通胀率和名义利率的上升,事后方可实现的实际利率则变得难以确定,从而诱发银行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激发他们将利率定在更高,更具风险的水平上,异常高的名义利率也就难免,进而诱发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阿根廷在1977至1978年取消最高利率管制,年均实际利率由1982年的5.1%上升至1980年的31.2%,1981至1983年通胀率平均每年以250%的速度上升;1982年被迫停止市场开放措施,对存款利率进行了管制;1987年再度实施私有化和放松管制措施,而1990年的通胀率高达2314%(多布森,雅凯,2000).智利则是在对财政保持适度控制的基础上实施宏观经济稳定和自由化进程,1974年初取消了最高利率规定,并在次年放松了对商业银行的控制,通胀率由1973年底的600%降至1976年的170%,再降至1981年10%以下,随后再度上升,比索实际存款月利率由1976年的8.6%上升至1982年22.4%.

利率市场化不会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而是会通过影响汇率、改变企业融资成本等方式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利率市场化对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有较大影响,由于金融企业竞争加剧,贷款利率肯定下降,全社会各行各业总体融资成本也相应下降,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利息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当然也包括进出口贸易。

但在中国,国家对经济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视,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 *** 对市场的金融调控,基准利率的决定权永远操控在央行手中,因此,利率波动幅度早已被限制住了。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利润率偏低,市场接受不了高利率,央行只能采取低利率政策以维持经济增长。且目前中国银行业坏账高企,坏账率十倍于欧美同行(美国0.97%,中国〉10%),国有银行内部改革拖泥带水(靠剥离不良资产而不是靠内部管理改革等于剜肉补疮,真不知要糟蹋多少老百姓的存款,银行业才能引入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全面对民营资金开放),导致银行业的成本居高不下。也就是说,虽然贷款利率并不低,但利率下降空间极小。所以利率市场化后,虽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对经济发展包括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大。

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最大因素永远是汇率。且人民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自由兑换,汇率由央行控制,所以也不会对汇率有太大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后,对进出口贸易总体影响不大。

存款基准利率是什么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行漏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

其中,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国家有英国的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美国的美国联邦基准利率、日本的东京同业拆借利率、欧盟的欧元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等;以回购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国家有德国(1W和2W回购利率)、法国(1W回购利率)、西班牙(10D回购利率)。

扩展资料

基准利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市场化。这是显而易见的,基准利率必须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且不仅反映实际市场供求状况,还要反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

(2)基础性。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或金融资产仿族的价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3)传递性。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有效地传递到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价格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备带弊—基准利率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包括哪些内容

利率市场化是指族郑蠢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自由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所谓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兆陪生的金融风险。

在转轨阶段,利率市场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加重商业银行的风险:一种是由于长期的利率压制,市场化后的利率水平必然会升高,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加剧。

扩展资料

从美国、日本相对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以及阿根廷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教训看,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中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借鉴:

⑴ 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的时机选择。

⑵ 金融微观基础建设的程度制约着改革的实践速度。先培育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后放开利率成功者居多,而无扎实市场基础者贸然完全放松利率管制者多以失败告终。

⑶ 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以适宜的法律和规章来取代对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预。

在放开利率、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丛顷准,进行严格而有效的银行监督,评估银行风险。这对利率放开后的金融体系成功地发挥作用非常重要。

⑷ 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综合考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观点,只有同时实现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才可迅速实现利率自由化,否则需要有一个创造条件的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率市场化